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9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熙寧九年進士,為制敕所詳檢役法文字,因與蔡京、 章惇廷爭,奪一官。已而敘復原官,遷朝散郎,以言事 罷。崇寧中,安置復州,入元祐黨籍。有《杭州集》二十卷。 弟勉,字安道,元祐九年第進士,知尢溪、順昌縣,素負 風節,多忤於時,遂謝事休致,亦入黨籍。

李浩

按《宋史李浩傳》:「浩字直夫,家本綏州,徙西河。以父定 蔭從軍,積官供備庫副使,廣西都監,裒西北疆事,著 《安邊策》,謁王安石,安石言之神宗,召對,改管幹麟府 兵馬。未行,又從章惇於南江。蠻酋田元猛、元哲合狤 狑拒官軍,浩分兵擊之,殺狤狑,降元猛、元哲,遂城懿 州。惇上其功,擢引進副使,遷東上閤門使,為副總管。」 五路大舉,浩將前軍復蘭州。遷隴州防禦使、知蘭州 兼熙河、涇原安撫副使。坐關失守,及報上不實,再貶 秩。哲宗即位,拜忠州防禦使、捧日天武都指揮使,進 黔州觀察使,歷鄜延、太原、永興、環慶路副都總管,卒。

李夔

按《萬姓統譜》:「夔字師和,邵武人。經書一覽成誦,文不 停綴。舅黃履器之,與楊時友善。登元豐二年進士第, 嘗為華亭縣尉,有政聲,遷縣令,累官右文殿修撰,終 龍圖閣待制。以子綱恩贈太師、魏國公。」

李琮

按《宋史李琮傳》:「琮字獻甫,江寧人。登進士第,調寧國 軍推官,呂公著薦知陽武縣。役法初行,琮處畫盡理, 旁近民相率撾登聞鼓,願視以為則。神宗召對,擢利 州路、江東轉運判官。按民田詭稱逃絕者,言於朝,命 使江浙,選強明吏,立賞剔抉,吏幸賞以多為功,琮亦 因是希進,民患苦之。進度支判官,為轉運副使,徙梓」 州路。元祐初,言者論其括隱稅之害,黜知吉州。歷相、 洪、潞三州,入為太府卿,遷戶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 知杭州、永興軍、河南、瀛州,卒。子回,紹興初參知政事。

李傳

按《萬姓統譜》傳,「通州人,元豐間舉進士。欽宗居東宮 時,傳與耿南仲俱侍講,及即位,賜水晶斧以旌其明 斷。後知漢州。」

李懷道

按《萬姓統譜》:「懷道,元豐中知上高,始至,建學宮,不逾 年,執經而至者數十百人。其政不苛而肅,賦役獄訟 不諉於府。蘇欒城以為有古之道,其所以得民,非復 世俗之吏。」蓋紀其實云。

李之儀

按《尚友錄》:「之儀,趙州人。工於尺牘,蘇軾以為得發遣 三昧。仕為樞密編修官。後罷歸,寓潁昌,代范純仁作 遺表,帝讀之悲愴不已。」之儀自號姑溪老農,有文集 六十卷。

李昌國

按《萬姓統譜》:「昌國,江夏人,善於教子,三子,長康侯,仕 至河陽守。次康年,仕至監丞,善古篆,與蘇軾、黃庭堅 游。次康直,仕至左司員外郎,休官歸里,自稱裕老。」

李元中

按《尚友錄》:元中,舒州人,舉進士,工書翰,追蹤鍾、王,與 李公麟、李亮工同時登第,號「龍眠三李。」

李稷

按《宋史徐禧傳》,「李稷,字長卿,邛州人。父絢,龍圖閣直 學士。稷用蔭歷管庫,權河北西路轉運判官,徙東路, 俄提舉蜀部茶場。甫兩歲,羨課七十六萬緡,擢鹽鐵 判官。詔推揚其功,以勸在位,遂為陝西轉運使。與李 察皆以苛暴著稱,時人語曰:『寧逢黑煞,莫逢稷察』。」种 諤起興靈議,稷聞之,亦上言可令邊面諸將各出兵 撓之。及出境,稷督餉,民多散逸。削兩秩,貶為判官。永 樂既城,稷輦金銀鈔帛充牣其中,欲夸示徐禧,以為 城甫就而中已實。積金既多,故受圍愈急,而稷守之 不敢去,以及於難。

李祥

按《宋史李祥傳》:「祥,開封人,為入內黃門。資驍銳,善騎 射,用材武中,選授涇原儀渭同巡檢。從景思立於河 湟,以功遷內殿崇班,為河州駐泊兵馬都監,遷皇城 使、鎮戎軍沿邊都巡檢使。從劉昌祚征靈武。或言所 部兵失亡多,降簡州刺史。從种誼襲鬼章有功,升兵 馬都鈐轄。在熙河二十餘年,以宣慶使、內侍押班卒。」

李周

按《宋史李周傳》:「周字純之,馮翊人。登進士第,調長安 尉,改知雲安縣。神宗詔近臣舉士,孫固以周聞。神宗 召對,訪禦邊之術,曰:『四邊手足爾,若疲中國以勤遠 略,懼成腹心之憂』。神宗頷之。除提點京西刑獄,罷判 西京國子監。哲宗立,召為職方郎中。朝廷議和西夏, 𢌿以侵地至於棄蘭州,周曰:『隴右為吾藩籬,若棄之, 必歸』。」夏人以區區河南,百年為勍敵,苟益以河、湟,非 秦、蜀之利也,遂不果棄。遷太常少卿、祕書少監,以直 龍圖閣為陝西轉運使,復入為太常少卿,旋以集賢 院學士知邠州,徙鳳翔府、河中府、陝州,提舉崇福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