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89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謂乎』?子高曰:『始焉謂此二子丈夫爾乃今知其婦 人也。人生則有四方之志,豈鹿豕也哉,而常聚乎』?」其 徒曰:「若此二子之泣,非邪?」答曰:「斯二子良人也,有不 忍之心,若于取斷必不足矣。」其徒曰:「凡泣者一無取 乎?」子高曰:「有二焉:大姦之人,以泣自信;婦人懦夫,以 泣著愛。」

《說苑尊賢篇》:應侯與賈午子坐,聞其鼓琴之聲。應侯 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賈午子曰:「夫張急調下,故使 人悲耳。急張者,良材也;調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 卑官之,安能無悲乎?」應侯曰:「善哉!」

《呂氏春秋長見篇》: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于魏 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于岸門,止車而望西河, 泣數行而下。其僕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 若釋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曰:「子不 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 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 起果去魏入楚,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吳起 之所先見而泣也。

《論衡逢遇》篇: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 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 老失時,是以泣也。」

《漢書項籍傳》:「羽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巳約,羽解而東。 五年,漢王進兵追羽,用張良計,與齊梁諸侯皆大會。 羽壁垓下,軍少食盡,漢帥諸侯兵圍之數重。羽夜聞 漢軍四面皆楚歌,乃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 多也』?起飲帳中,有美人姓虞氏,常幸從,駿馬名騅,常 騎,乃悲歌慷慨,自為歌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 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 數曲,美人和之,羽泣下數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外戚傳》:惠帝七年而崩,太后發喪,哭而泣不下。留侯 子張辟疆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陳平曰:「太后獨有 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陳平曰:「『何解』?辟疆曰:『帝 無壯子,太后畏君等。今請拜呂台、呂產為將,將兵居 南北軍,及諸呂皆官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 等幸脫禍矣』。」丞相如辟疆計請之,太后說,其哭,乃哀。 《中山靖王勝傳》:「勝建元三年來朝,天子置酒,勝聞樂 聲而泣,問其故,勝對曰:『臣聞悲者不可為絫欷,思者 不可為歎息。故高漸離擊筑易水之上,荊軻為之低 而不食;雍門子壹微吟,『孟嘗君為之於邑。今臣心結 日久,每聞幼眇之聲,不知涕泣之橫集也』』。」

《神異經》:東方有人不妄語恆笑,倉卒見之如痴。 《淮南子說山訓》: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 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 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

《漢書昌邑哀王髆傳》:「髆薨,子賀嗣。昭帝崩,無嗣,大將 軍霍光徵王賀典喪。賀到霸上,大鴻臚郊迎,騶奉乘 輿車,王使僕壽成御,郎中令龔遂參乘。旦至廣明東 都門,遂曰:『禮,奔喪望見國都哭,此長安東郭門也』。賀 曰:『我嗌痛,不能哭』。至城門,遂復言。賀曰:『城門與郭門 等耳。且至未央宮東闕,遂曰:『昌邑帳在是闕外馳道 北,未至帳所,有南北行道,馬足未至數步,大王宜下 車,鄉闕西面伏哭盡哀止』』。」王曰:「諾。」到哭如儀。

《王莽傳》:莽軍師外破,大臣內畔,愈憂,不知所出。崔發 言:「《周禮》及《春秋左氏》,國有大災,則哭以厭之。故《易》稱 『先號咷而後笑,宜呼嗟告天以求救』。」莽自知敗,迺率 群臣至南郊,陳其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授臣 莽,何不殄滅眾賊?即令臣莽非是,願下雷霆誅臣莽。」 因搏心大哭,氣盡,伏而叩頭。又作《告天策》,自陳功勞 「千餘言。諸生小民會旦夕哭,為設飧粥,甚悲哀,及能 誦策文者,除以為郎,至五千餘人,蹛惲將領之。」 《何並傳》:「並徙潁川太守,代陵陽嚴詡。詡本以孝行為 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閤自責,終不大言。郡中 亂,王莽遣使徵詡,官屬數百人為設祖道,詡據地哭。 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詡曰:『吾哀潁川士,身豈 有憂哉!我以柔弱徵,必選剛猛代,代到,將有僵仆者, 故相弔耳』。」

《後漢書。來歙傳》:「歙與蓋延進攻公孫述,蜀人大懼,使 刺客刺歙,未殊,馳召蓋延。延見歙,因伏悲哀,不能仰 視。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 故呼巨卿,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刃 雖在身,不能勒兵斬公邪』?」延收淚,強起,受所誡。 《趙壹傳》:壹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見。壹以公卿中非陟 無足「以託名者。」乃日往到門。陟自強許通,尚臥未起。 壹逕入上堂,遂前臨之,曰:「竊伏西州,承高風舊矣,乃 今方遇而忽然,奈何?命也!」因舉聲哭,門下驚,皆奔入 滿側。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與語,大奇之,執其手曰: 「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

《梁冀傳》:「冀妻孫壽善為妖態,作折腰步,齲齒笑,以為 媚惑。」

《三齊略記》:「鄭司農常居不其城南山中教授,黃巾亂, 乃避遣生徒崔琰、王經諸賢于此揮涕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