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6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熱。帝曰:「善。」

王冰曰:「經行氣,故色見常應于時。絡主血,故受邪則變而不一矣。」 澤,謂微濕潤也。

馬蒔曰:此言絡脈無病之色有常,有病之色無常,皆異于經脈有常之色,而可以驗病也。前篇言「絡脈之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 等語,故帝以絡脈之見五色所以異者問之。伯言經有常色者,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黃,腎主黑,故筋脈之色,與此相應也。絡有不常而為變者,或五色各見,或五色俱見,而無常者也。然而陰絡之色,與經相應,如太陰肺經之絡,其色亦白,少陰心經、厥陰心包經之絡,其色亦赤,太陰脾經之絡,其色亦黃;厥陰肝經之絡,其色亦青,少陰腎經之絡,其色亦黑,故謂「陰絡之色應其經者」 是也。至于陽絡之色變無常,不與經而相應,乃隨四時「而行。凡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在春則皆青,在夏則皆赤,在至陰則皆黃,在秋則皆白,在冬則皆黑,不與陰經之絡為一也。此乃陰絡陽絡之常色,無病之時如此,及其感邪為病之時,寒冬則血氣凝澀,凝澀則色青黑,熱多則血氣淖澤,淖澤則色黃赤。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相兼也。」 所謂絡有不「常而為變者」 如此。

張志聰曰:此承上章而復問也。言絡脈之五色各異,而為痛痹寒熱之證者,其故何也?蓋經脈有五行之常色,絡脈則隨四時之變而無常色也。夫經脈應五臟,故有常色也。經謂十二經脈,五臟具五色,亦皆應其經脈,而為青黃赤白黑之常色也。然經脈既應五臟而成五色,絡脈之陰陽亦應其經乎?不然也。陰絡應經脈而成五色,陽絡隨四時而成五色也。蓋陰絡者,六陰經之絡,應五臟之經,各有常色而不變。陽絡者,六陽經之絡,合六腑之陽,隨四時之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並為變易者也。此皆四時五行之常色,謂之無病。若四時之中,五臟之絡,見青黑為寒,見黃赤則為熱矣。凝泣淖澤,謂絡中之血氣,此皆常色,謂之無病八字,當在「隨四時而行也」 之下,誤脫在此。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馬蒔曰:「詳論周身氣穴,故名篇。」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 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 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 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 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 馬易御也。」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 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 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 敢復出。易去聲

王冰曰:「開氣穴真數,庶將解彼之疑惑,未足以論述深微之意也。」 處,謂穴俞處所。

張志聰曰:穴乃氣之所注,故曰「氣穴」 ,而不論及于經脈也。所謂氣穴所在之處。夫人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非聖者孰能窮其道焉。未睹未聞,而耳聰目明者,神志會通也。真數者,脈絡之穴。數藏之《金匱》者,謂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乃《金匱》之真言,上帝之所貴也。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 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繫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胸脅痛而 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 胸脅,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尻苦刀反

王冰曰:「天突在頸結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低鍼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胃脘者,謂中脘也。中脘者,胃募也,在上脘下同身寸之一寸,居心蔽骨與齊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任脈氣所發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二分,若灸者可灸七壯。關元者」 ,少陽募也,在齊下同身寸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壯。督脈支絡,自尾骶出,各上行斜絡脅支心,貫鬲上,加天突斜之肩而下交十椎。馬蒔曰:「此言治背心相控而痛之法也。」 天突鍼五分,留三呼,灸三壯。「十椎」 者,按脊屬督脈一經,十椎下無穴,當是大椎也。蓋在胸治天突,則在背治大椎者,甚為相合,在後為背,在前為胸,在背為陽,在胸為陰,正以背與胸斜繫陰陽,左右如此,故其前後之病,為痛為濇,為胸脅痛,為不得息,為不得臥,為上氣,為短氣,為偏痛,為脈滿起,此正《金匱真言論》之所謂背為陽,腹為陰,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又背之督脈斜出尻上。絡胸脅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之上。又斜下肩。交背大椎之下。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