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氣從四旁而內榮於臟腑,應天氣之貫乎地中。此復論三陽之脈,循序而上於頸項,應陽氣之出於地外。任督二脈並出於腎,主通先天之陰陽;手太陰心主並出於中焦,主行後天之氣血。陰陽血氣,又從下而上,中而外也 。張玉師曰:「經脈應地之經水,上通於天,故有天突、天窻、天容、天牖、天柱、天府、天池及風府之」 名。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 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呿音區

馬蒔曰:此言取穴之法也。上關即客主人穴,係足少陽膽經。呿,大張口貌。欠,撮口出氣也。刺上關者,必開口有空,故張口乃得之,所以呿而不能欠也。在耳後起骨上廉,鍼一分,灸七壯。下關係足陽明胃經穴,刺下關者,必合口乃得之,故能欠而不能呿也。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開口無穴,閉口有穴。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犢鼻係足陽明胃經穴,膝臏下胻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鍼三分,灸七壯。刺犢鼻者,必屈足以取之,故屈而不能伸也。「兩關」 者,內關係手厥陰心包絡經,手掌腕後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抵。鍼五分,灸三壯。外關係手少陽三焦經,手背腕後二寸,兩筋間,陽池上一寸。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兩關者。必伸手以取之。故伸而不能屈也。」

張志聰曰:「夫口者,元氣出入之門戶。手足者,陰陽之上下也。呿欠者,應開闔之變。屈伸者,應往來之不窮。」

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 腧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 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俠 項大筋之中髮際陰。

馬蒔曰:此歷承上文缺盆之中,任脈也一節而申言之,皆以穴之在行次者有各所也。缺盆之中為任脈,自天突以下而為一行,固為至明,而不必言矣。其曰任脈側之動脈,乃足陽明經名人迎者為二行,正以人迎為足陽明俠喉之動脈。自此而下,凡水突、氣舍、缺盆,以至氣戶、庫房、屋翳之類,無非膺中之穴也。故曰:其腧在膺中。何也?胷之兩旁謂之膺也。其曰手陽明《大腸經》名扶突者,為三行,然行次又在足陽明之腧外,不至曲頰一寸,蓋在曲頰下一寸,正扶突穴也。其曰《手太陽經》名天窻者,為四行,然,穴正當曲頰之下,扶突之上陷中也。其曰《足少陽經》名天衝者,為五行,然穴在耳下曲頰之後,正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寸也。其曰《手少陽經》名天牖者,為六行。然穴在耳後上加完骨之上,正以完骨在上而天牖在下,則完骨加其上也。其曰《足太陽經》名天柱者,為七行。然穴俠項後大筋之中,髮際之陰也。

張志聰曰:前節論三陽之經氣,從下而上,此復論從上而下。所謂陽氣者,上行極而下也。《動輸篇》曰:足之陽明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陽明之氣,從下而上至於腦,復從上而下,合陽明之經,從人迎而下於膺胷之腧,而三陽之氣,亦復循次而在其腧外。此陽氣之上下。以應天氣之升降也。

尺動脈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馬蒔曰:此舉大腸經有五里之穴,乃五臟之所禁刺者也。言肘中約紋上有尺澤穴,乃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尺澤之上三寸有動脈,即肘上三寸,向裏大脈之中央,名五里穴,屬手陽明大腸經。此穴禁刺,乃五臟之腧所同禁者也。按《本經》玉版論:黃帝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而臟之氣盡也。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俞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又曰:「闚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又《九鍼十二原》有云:「奪陰者死」 ,《小鍼解釋》云:「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由此觀之,則五里穴乃最禁刺者不可不慎也。

張志聰曰:「此論臟腑之陰陽血氣,循手太陰陽明之經,從內而外,外而內,往來逆順之不息也。尺動脈,手太陰之兩脈口。五里,手陽明之經穴,在肘上三寸。五腧,五臟之井,榮腧經合也。」 夫五臟之血氣,行於脈中者,變見於手太陰之兩脈口。五臟之氣血,從經別而行於脈外者,循手陽明,變見於尺膚。手太陰脈中之血氣,從指腕而行於肘臂;手陽明脈外之氣血,從臂肘而行於尺膚,往來逆順於皮膚經脈之外內。蓋手太陰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手陽明乃其腑也,腑為陽,故行氣血於脈外;臟為陰,主行血氣於脈中,充於周身皮膚經脈之血氣,往來逆順之不息者,從手太陰陽明始也,是以「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