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入直出,稀發其鍼,而又深入之,所以治氣之盛而熱者也。又八曰短刺,所以刺其骨痹,稍搖鍼而深入之,以致鍼于骨所,然後上下摩其骨耳。九曰浮刺,旁入其鍼而浮舉之,所以治肌之急而寒者也。浮刺似前揚刺,但彼有正納旁納,而此則止有旁入之鍼耳。十曰陰刺」 ,左右俱取穴以刺之,所以治寒厥也。然中寒厥者,必始于陰經,自下而厥上,故取足踝後少陰經之穴以刺之。名陰刺者,以其刺陰經也。義見《素問·厥論》。十一曰旁鍼刺,用鍼以直刺者一,用鍼以旁刺者一,所以治留痹之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直入直出其鍼,且數,發鍼而淺刺之,使之出血,所以治癰腫也。

張志聰曰:節,制也,言鍼有十二節制,以應十二經也。偶刺者,一刺胷,一刺背,前後陰陽之相偶也。旁取之,恐中傷心氣也。報刺者,刺痛無常處,出鍼而復刺,故曰報刺,恢大之也。前後恢蕩其筋之急,以治筋痹也。齊刺者,中正以取之,故直入一以取中,旁入二以為佐。故又曰三刺,治寒痹小深者也。揚刺者,從中而發「揚于四旁也。直刺者,以毫鍼刺在皮毛,得氣而直豎也。輸刺者,直入直出,如轉輸也。短刺者,用短鍼深入而至骨,所以便上下摩之,而取骨痹也。浮刺者,旁入而浮淺也。陰刺者,刺少陰之寒厥也。旁鍼刺」 者,直刺旁刺,治留痹之久居者也。贊,助也,數發鍼而淺之出血,助癰腫之外散也。按:十二刺中,獨「提少陰者。少陰主先天之陰陽水火。五運六氣之生原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 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 獨出其邪氣耳。內同納

馬蒔曰:「此言脈有淺深,而刺之有法也。凡脈之所居,深不可見者,必微納其鍼,而久留之,所以致其空中之脈氣上行也。脈之所居淺者,初時勿即刺之,且以左手按絕其穴中之脈,然後以右手刺之,蓋不使精氣出,而獨出其邪氣耳。」

張志聰曰:此言經脈內合五行之化運,外應六氣之司天,用鍼者不可不知也。夫經脈內連臟腑,外合六氣。五臟內合五行,應五運之在中,命曰「神機」 ,而主出入。六氣旋轉于外,命曰「氣立」 ,而主升降。六氣之司天,在泉應人之精水,隨氣而運行于膚表。故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內連五臟也。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者,致五臟之神氣運行于外也。脈淺者,見于皮膚之脈,外合于六氣也。精水隨氣行于膚表,故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是使六氣運行,而無令精出也 。張玉師曰:致五臟之神機,非榮衛血氣,故曰「空脈氣。」

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 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 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 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 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

馬蒔曰:「此言一刺之中,而有三刺之法也。按《後始終篇》云:『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已知穀氣至也,正與此節相同。夫所謂刺有三法,而致其穀氣之出者何也?先淺刺其按絕之皮,以出其衛氣之邪,即上節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之謂也。又再刺之,以出其營氣之邪,則比絕皮稍益深之,至肌肉內,未入分肉間也』。」 肌肉分肉之辨,肌肉在皮內肉上,而分肉則近于骨者也。又最後刺之,則已入分肉之間,而穀氣乃出。彼《刺法》之言,亦與此言互相發明者耳。按:分肉有二,各部在外之肉曰「分肉」 ;其在內近骨之肉,與骨相分,亦曰「分肉。」

張志聰曰:此申明三陰三陽之氣,運行于皮表也。穀氣者,通會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也,故曰「穀氣。」 陰邪陽邪者,謂邪在陰陽之氣分也。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者,在皮肉相交之間,仍在皮之絕處,未入于分肉也。

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 可以為工也。

馬蒔曰:此言用鍼之法,當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言每年所加,各有太過不及,自初氣以至終氣,有主有客,有勝有負,其天時民病不同,中間盛衰虛實,悉考而知,始足以為工也。加者,即至真要大論加臨」 之加。此節大意,見「《素問》臟象篇。」

張志聰曰:「此言三陰三陽之氣,運行于皮表,以應天之六氣,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年之所加者,六氣之加臨;氣之盛衰者,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 運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