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9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本部也。《刺熱論》曰:「色榮顴骨」 ,熱病也。部骨陷者,謂本部之色,隱然陷於骨間者,必不免於病矣。蓋病生於內者,從內而外,色隱現於骨者,病已成矣。承襲者,謂子襲母氣也。如心部見黃,肝部見赤,肺部見黑,腎部見青,此子之氣色,承襲於母部,雖病甚不死,蓋從子以洩其母病也。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 為寒,是為五官。」

馬蒔曰:「此正言五官之色,見於何部,可以知其在中之病也。」

倪沖之曰:「此察五部之色,而知外淫之病也。青黑者,風寒之色,故為痛;黃赤者,火主之色,故為熱;白者,清肅之氣,故為寒。是為五色之所司,而為外因之病也 。」 莫子瑜曰:「上論五臟之病色,各出其部。此論天地之風寒,見於五色,所當審別外內。」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 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沈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 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 迎沈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沈者,病日進,在內; 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沈,及 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臟,沈而大 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 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馬蒔曰:「此言病之間甚內外,可切《人迎》《脈口》以知之也。公以病之益甚方衰難知」 為疑。帝言「人迎主外,《脈口》主內,外內皆在,其病可得而知也。切其《脈口》而滑,脈兼小,及緊以沈者,其病當在中,而為益甚也。切其《人迎》,而脈氣既大,兼緊以浮者,其病當在外,而為益甚也。然脈口不但脈滑,兼小及緊以沈者為益甚,雖滑而帶浮者,其病必日進也。人迎不但脈大兼緊,以浮者為益甚,若沈而帶滑,則病可日減也。」 由此觀之,則脈口浮而帶滑者,病固日進,雖滑而帶沈者亦然,但其病在內,所謂一盛、二盛、三盛,乃六陰經之為病也。人迎必沈而帶滑者,幸得日損,若盛以浮者,必不能損而為日進,但其病在外,所謂一盛、二盛、三盛,乃六陽經之為病也。不寧唯是醫工用指以脈之。人迎與寸口,其脈氣或小或大相等者,則外感內傷,俱未盡減,其病為難已也。然病在六陰,謂之在五臟也,必沈而大者,其病易已。蓋沈為在內,大則有力也。若沈而帶小,則病之在臟者未已也。病在六陽,謂之在六腑也,必浮而大者,其病易已。蓋浮為在外。大為易散也。何以知人迎之為外感也。惟其脈之盛而且堅。是必傷於寒者所致耳。何以知脈口之為內傷也。惟其脈亦盛而且堅。是必傷於食者所致耳。

張志聰曰:此切其脈口人迎,以知病之間甚外內也。夫外因之病,從外而內,自陽而陰;內因之病,從內而外,由陰而陽。脈口主內,人迎主外,故曰「外內皆在。」 謂候其脈口人迎,而外感內傷之病,皆可以知其甚衰也。故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沈者,病甚在內也;人迎氣大緊以浮者,病甚在外也。夫浮為陽,沈為陰,其脈口「浮滑者,陽氣在陰,故病主日進;人迎沈而滑者,陰氣出陽,故病日損也;其脈口滑以沈者,病日進在內也;其人迎滑以浮者,病日進在外也。」 脈之浮沈,謂左右寸關尺三部之脈,與人迎寸口之氣,大小浮沈等者,此臟腑之形氣俱病,故為難已。病之在臟,沈而大者,此陰病見陽脈,故為易已。「是以小則」 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陽病在外,故其病易散也。人迎主外,是以人迎盛堅者,傷於寒,病因於外也。氣口主中,是以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病因於內也。人迎、氣口主臟腑陰陽之氣,故候其兩脈,而外內之病皆在焉。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 沈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 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 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 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 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 惡,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已。」惡去聲

馬蒔曰:「此言病之間甚內外,可即色以知之,而有治病之法也。上文言以脈知病,而此則公欲以色知病,故帝言病之益甚者,其色本粗以明,而忽然沈夭不明者是也。又其色上行於面部之上,則邪氣有升而無降,病之方為益甚。若其色乃降於面部之下,如雲徹散,則邪氣有降而無升,病之所以方衰也。且其色」 各有五臟之分部,有外部,有內部。其色從外部走內部者,病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部走外部者,病必從內走外。所謂從內走外者,即病生於內也。內為陰經,外為陽經,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若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則病反甚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