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1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八十四

  脈法十四

  李中梓醫宗必讀脈法心參 分配臟腑診候之圖 人迎氣口說 脈有

  不可以言傳說 因形氣以定診說 診貴提綱說 脈有相似宜辨 脈有相反宜參 脈

  位法天地五行說 長短二脈不診於關說 緩脈非病脈說 革脈非變革之義 脈以胃

  氣為本 診法與叔和不同 重陰重陽 脫陰脫陽 陰陽相乘相伏 陰絕陽絕 脈無

  根有兩說 尺寸分經與絡 一歲之中脈象不可再見 脈有亢制 老少脈異 從證不

  從脈 從脈不從證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衝陽太谿太衝 分人迎氣口脈訣

  內因脈 外因脈 不內外因脈 死絕脈 動止脈 諸脈宜忌類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診脈貴在用意 臟腑部位 婦人脈 反關

  脈 脾胃脈 小兒脈 太素脈偽

  陶華六書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辨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脈雖沉亦有可汗者

  傷寒伏脈辨 一提金脈要 三陰三陽脈證

  章潢圖書編脈總論 診脈方位不同 診脈當依時月 脈分三部五臟 論

  診脈大法 論辨臟腑脈法

藝術典第一百四卷

醫部彙考八十四

脈法十四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

《脈法心參》

前者四言《脈訣》皆言脈象,然而脈有精理,更當深求。茲曰「心參。」 蓋予之得乎心而應乎手者,亦有得乎心而不能喻諸口者,若能於此研窮,期於了了明通,方不愧為司命耳。

《脈訣》高陽生托王叔和之名者也。自偽訣訛傳,脈法 久晦,雖闢之者代有其人,奈習之者恬不知改。予欲 起而正之,固知微塵無足岳之能,滴露乏添江之力, 然天下萬世,豈無明眼,雖信予言,或不及信偽訣而 信偽訣,何如其信《內經》耶?今以《內經》脈法為圖,因以 數言正其疵誤,但細心閱之,則鳧頸蛇足,自當立辨。

分配臟腑診候之圖

分配臟腑診候之圖

尺內兩旁則季脇也尺外以候腎尺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此《內經》之三部候法也。腑不及膽者,寄於肝也;不及 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至《偽訣》以大小腸配於 寸上,以三焦列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及乎厥陰 膻中,竟置而不言,不可不為之辨,使後學有確然可 遵之法也。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鬲 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論 也。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上, 有是理乎?滑伯仁見及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 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難經》及 叔和啟元,皆以三焦有名無形,已為誤矣。陳無擇創 言三焦有形如脂膜,更屬不經。《靈樞》曰:「密理厚皮者, 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橫; 怯士者,其焦理縱。」又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 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 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 滲」入焉。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成下焦。 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既曰無形,何以 有厚薄?何以有縱有橫?何以如霧如漚如瀆?何以有 氣血之別耶?且又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固 已明指肌肉之內,臟腑之外為三焦也。《脈訣》不知其 統主一身,妄列於右尺,何不思之甚哉?手厥陰一經, 從無定論。《金匱真言篇》曰:「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此止十一經耳,則 手厥陰之一經,果何在乎?《靈蘭祕典篇》曰:「心者,君主 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 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 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 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 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觀其 以膻中足十二經之數,然則配手厥陰經者,實膻中 也。及《靈樞》敘經脈,又有胞絡而無膻中,然而曰「動則 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火 所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胞絡之別名也。《靈樞》·邪客 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 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