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4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發明運氣標本病治》

《素問·六微旨篇》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 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 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 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 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 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 之下,氣之標也。標本不同,氣應異象。」《至真要大論》篇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 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少陽太陰,從本,少陰 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 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 氣為化也。王註曰:「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 故從本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 本末異,故從標從本。」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 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滑註曰:「陽明 本燥。標陽中濕。厥陰本風標陰中火。惟此二經。本末 與中不同。故治從本。」宦謂六氣者。行乎天地之間。而 施德化政令者也。若夫平氣之歲。如丁卯戊午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丙 子之類謂之平氣之歲是也物生,脈應氣化,各得其常。若當歲氣 有太過不及之偏,則有勝負鬱發淫乘之變,人居氣 交之中,感之而為病焉。其治也,有從乎本、從標、從本、 從中之異。其說雖見《運氣》諸篇,而實與經臟證治相 為表裏者也。考之《經》,以天之六化之氣,寒暑燥濕風 火為本,以三陰三陽之位為標。所謂中見者,以陰陽 表裏之相通者,互相取之,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 定位,正立而待之。其化氣則尊之,面南為本而上居 以應天。其本之下,以中見之氣,面北而中處以應人。 其中見之下以標下,三陰三陽為標,居之於下以應 地。經於標之一氣未瑩,愚竊推之,標之位,猶有地之 六氣應之,如初風木,二君火,三相火,四濕土,五燥金, 而終寒水。地氣之下應者既異,則三陰三陽之加臨, 亦從其化矣。所謂「標本不同,氣應異象」者此也。又造 化之理,陽主進,故以九為老;陰主退,故以六為老。故 凡本氣之所在,必審本位之陰陽而進退之,俱由風 木而左旋。當其見下之一氣,以為標之所治,則標本 中見三才之氣可列矣。標本同者,從本;有互相為標 本者,則亦互相從。標本不同者,從乎中焉。如少陽之 上,火氣為本,中見厥陰風木,以風為中氣,而少陽為 標,則以少陽左位陽明,以為地氣風木之所始,循次 左行,至見下標位,當其三氣,相火應之,此標本俱火, 故從本之火也。又如太陰之上,濕氣為本,中見陽明 燥金,以燥為中氣,而「太陰為標,則以太陰右位少陰, 以為地氣風木之所始,循次左行,至見下標位,其四 氣濕土應之。此標本俱濕,故從本之濕也。」是少陽太 陰,標本俱同,故從化生於本者論也。又如少陰之上, 熱氣為本,中見太陽寒水,以寒為中氣,而少陰為標。 少陰宜右退而左數之,則終氣寒水當標之位,而標 之少「陰,亦從寒化矣。此本熱而標寒,故少陰所至為 熱生中為寒,治者或從熱而從寒也。又如太陽之上, 寒氣為本,中見少陰熱氣,以熱為中氣,而太陽為標, 太陽宜左進而順數之,則二氣君火,當標之位,而標 之太陽,亦從熱化,此本寒而標熱,故太陽所至為寒 生中為濕,治者或從寒而從熱也。」是少陰太陽,互為 標本,故以標本之化之者論也。又如陽明之上,燥氣 為本,中見太陰濕土,以濕為中氣,而陽明為標,從陽 明左位,太陽數起,循次左行,至見下標位,當其四氣, 濕土應之,則標之陽明,亦從濕化矣。此本燥而標濕, 為標本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之濕也。又如厥陰 之上,風氣為本,中見少陽「火氣,以火為中氣,而厥陰 為標,從厥陰右位,太陽數起,循次左行,至見下標位, 當其五氣,燥金應之,則標之厥陰,亦從燥化矣。此本 風而標燥,亦為標本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之火 也。」是陽明、厥陰,標本不同,故以中氣為化者論也。此 皆有自然之法象存焉,而豈人意所可損益者哉!概 而言之,太陰陽明,從乎濕也;少陰太陽,從熱而從寒 也;厥陰少陽,從乎火也。今以太陰陽明從濕之治言 之,有手太陰肺臟受濕而為喘急,或聲音如從瓮中 所出等證,治用葶藶、木通之類;又有足太陰脾臟受 濕而為痞滿等證,治用大消痞丸之類;或為四肢浮 腫,肉按如泥等證,治用胃苓湯之類;或為肢體「沉重, 嗜臥等證,治用蒼术、羌活之類。又有足陽明胃腑因 於飲水不散,而為胸腹脹滿,漱水不嚥等證,治用五 苓散加半夏之類,甚者用牽牛、甘遂之類。又有陽明 胃經受濕而為面目浮腫等證,治用蒼术、羌活之類。 又有手陽明濕勝而為濡瀉等證,治用五苓散」之類。 此皆太陰陽明從濕之治也。又以少陰、太陽從熱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