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6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心為火臟,風淫則火盛,故脣口焦而津液絕也。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為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驗在口。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泄風 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 身體盡痛,則寒。

脾胃之氣,外主肌腠,內主腹中。風邪久在肌腠而入於中,則脾胃之氣受傷,而為腸風飱泄,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也。若久在外之腠理,則陽氣外馳而為泄風。泄風者,腠理開而傷氣,故多汗。汗泄衣上漸漬滲泄,元府不閉也。津液外泄,故口中乾燥。「上漬其風」者,謂身半以上,風濕相搏,則陽氣受傷,故不能煩勞其事。若妄作勞。則身體盡痛而發寒矣。

《痿論》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 為筋痿。

「膽者,中精之腑,其應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膽藏之精汁以營養。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泄而口苦,膽汁泄則筋膜無以營養而乾燥,筋膜乾則攣急,而發為筋痿也。

《厥論》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足少陰之脈,屬腎絡膀胱,貫肝膈,入肺中,出絡心,注胸中,循喉嚨,挾舌本。經脈厥逆,而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乾心痛。肺金不能通調於下,故溺赤;水火陰陽之氣不交,故腹滿也。

《奇病論》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 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 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 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五氣者,土氣也。土位中央,在數為五,在味為甘,在臭為香,在臟為脾,在竅為口。多食甘美,則臭味留於脾中,脾氣溢而證見於外竅也。厚味令人內熱,甘者主於留中,夫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五味入口,津液各走其道,甘先入脾,數食甘美而多肥,則內熱留中,津液不能輸布於五臟,而獨存於脾,脾氣上溢,發為口甘。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氣交變大論》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六乙之歲,金運不及,則所勝之火氣乃行,金弱火亢,水乃復之,水寒之氣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五常政大論》

備化之紀,其主口。

《備化》,土政也。土屬脾,脾開竅於口。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迺 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

土平之紀,其類土,其臟脾,其色黃。「土且隆」者,土體豐厚於下也。「黃起」者,土用上從於天也。土從木化,則受其勝制,故土變革,而為體重食減之脾病也。

《至真要大論》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火氣內發,上為口糜。

夫所謂火者。少陰之火也。火氣內發於上焦。則為口糜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 嗌中吤吤然,數唾。

膽病則膽氣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口苦嘔宿汁者,膽汁也。「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者,膽氣虛也。嗌中吤吤然數唾者,少陽之脈病也。

《經脈篇》

大腸手陽明之脈,還出挾口,交人中。是主津液所生 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也。

大腸傳導水穀。變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則津液竭而火熱盛。故為目黃口乾諸證也。

胃足陽明之脈,還出挾口環脣,下交承漿,是主血所 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脣胗。

胃為水穀之海,主生此榮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為狂,為溫瘧。汗出者,胃氣熱而蒸發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經氣熱也。「口喎脣胗」等者,皆陽明經脈之為病也。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脣舌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輭;肌肉輭,則肉萎人中滿;人中滿則 脣反;脣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