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寒熱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𤻤,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 生?」岐伯曰:「此皆鼠瘰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 者也。」

寒熱之毒氣,下藏於臟,上通於頸腋之間,留於脈而不去,則為瘰。𤻤者,此腎臟先天之水毒也。天開於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頸腋之脈,少陽之脈也。少陽乃初陽之氣,生於先天之水中,而少陽又與腎臟經氣相通,故《本經》曰:「少陽屬腎。」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 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 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 而死。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厥陰少陽之形臟,在於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氣皆本於腎臟之所生。瞳子者,水臟之骨睛也。赤脈從上而下貫瞳子者,水臟之毒氣上交於包絡之火臟,火臟之毒氣復下交於水臟之骨睛,此為陰陽交者,死不治。蓋毒氣在於陰陽之臟內,往來不能出於末,而從脈潰,故為不治之惡疾也。一脈一歲死者,水臟之毒甚也。「二脈二歲死」者,水臟之毒傳之於火臟也。「三脈三歲死者」,毒氣分於二臟之間也。蓋毒之專者為害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遲也。「一脈半」者,一二之間也;「二脈半」者,二三之間也。

《癰疽篇》

癰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 下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 矣。

「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分部,故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淵液乃足少陽膽經穴,在腋下三寸,蓋從外而將入於內也。任脈居陽明少陽四脈之中,故前傷任脈,內熏肝肺,此在外腑經之毒,內熏於臟,故至十餘日而死。

《漢張機金匱要略》

項強急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 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 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頸脈動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 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唐孫思邈千金方》

九漏

凡項邊腋下先作《瘰𤻤》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麪 及諸熱食。

凡漏,有似石癰,累累然作𤻤子,有核在兩頸及腋下, 不痛不熱。治者用練石散傅其外,內服五香連𧄍湯 下之。已潰者,治如癰法。諸漏結核未破者,火針針使 著核結中,無不瘥者。何謂九漏?一曰狼漏,二曰鼠漏, 三曰螻蛄漏,四曰蠱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蠐螬漏,七 曰浮沮漏,八曰瘰𤻤漏,九曰轉脈漏。

《竇漢卿瘡瘍全書》

項疽毒

此毒因五臟受毒,氣壅血枯,伏在風府之間,惡證也。 當用敗毒流氣飲治之,後用「內托流氣飲。」

風毒頸癰

有人肥壯,素能飲酒,酷暑遠行,酒醉居於舟中,臥於 風內,又為日色暑氣相侵,并有七情所干,歸家不免 於色慾,頸項間忽痛,如失枕之狀,其名曰何?乃風熱 鎖喉毒也。久則紅色繞於肩背,堅硬難消,急服「清暑 疏風散。」

瘰𤻤

此證手少陽三焦經主之。大抵二經多氣少血,因驚 憂思慮,故生此疾。初起生於耳下及項間,并頤頷下, 至缺盆,在鎖子骨陷中,隱隱皮膚之內。初生如豆,漸 長如李核之狀,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 不發熱。惟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 怠,則堅而不潰,潰而不合。皆因氣血不足,往往變為 「勞瘵,自覺紅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連串三五箇,破 潰遍項,漸流膿血,致成《瘰𤻤》。獨形者為結核,續欲連 結者為瘰𤻤。」但此證原不係膏粱之變,因虛勞氣鬱 所致。宜以益氣養榮之藥治之,其瘡自消。若金石暴 悍之劑,血氣愈損,不能生矣。若不速治,必致喪生也。 馬刀瘡與瘰𤻤同係少陽膽經主之,此二經亦多氣 少血,或在耳之前後,或在耳下連及賾頷,或在胸及 胸側,或在兩脅,久堅不潰,皆謂之馬刀瘡也。故多堅 少軟,膿白如稀糊,似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形表 如蛤者,為馬刀瘡。

《金劉完素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