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但覺風而作痛者;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

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禦寒,袒露其 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 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胃有實熱,上齒痛尤甚,宜涼膈散,大黃酒蒸為君,加 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頻頻含嚥即愈。

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宜《立效散》。

熱痛

熱痛者,腸胃積熱,齒齦腫爛,口氣臭穢,宜「涼膈散加 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酒蒸大黃為君,噙嚥即愈。」

《朱震亨心法》

痛屬熱

牙齒之痛,因胃中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 或飲冷所鬱,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寒是表,故 外用辛溫擦漱之藥;熱是本,故內服辛涼散熱之劑。 牙痛用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 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 荊芥、薄荷、細莘之類。若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 從治。如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莘樟腦青鹽之類。

《明虞摶醫學正傳》

《論證》

《內經》曰:「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夫齒者, 腎之標,骨之餘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手 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 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 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 也;有開口則穢臭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為 痛而齒動搖,或為痛而蟲侵蝕,又有齒縫疎豁,飲食 不便者,比比是也。大抵齒齦露而動搖者,腎元虛也, 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壯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 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證,蓋因 熱生風而風生蟲,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誅蟲 之藥以治其標,無有不安之理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痛證

牙痛有風毒熱壅,齲蛀腎虛,未辨何證,俱用「消風散」 揩抹。諸證俱宜。香附炒黑三分,炒鹽一分,研勻揩用 如常。

有牙蟲已出,其孔穴空虛而痛者,此乃不可不知。宜 用乳香少許,火炙令軟以實之。

腎虛牙浮而痛,甚則憎寒壯熱全具如欲脫之狀。宜 「安腎丸」,間進黑鍚丹。

《李時珍本草綱目》

食酸齒軟

楚人多食酸則齒軟,謂其水生木,水氣弱,木氣盛,故 齒如是。

《王綸明醫雜著》

牙牀腫痛

牙牀腫痛,齒痛搖動,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 殊不知此屬陽明經濕熱。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牀 上下,牀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 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濕熱上攻,則牙牀不 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 搖,黑爛脫落也。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牀清寧,而 齒自安固矣。

「按齒痛。若因手足陽明經濕熱,用東垣清胃散。若因風寒入腦,腦痛齒亦痛,用羌活附子細莘湯。」若因思慮傷脾,用歸脾湯。若因鬱火所致,用越鞠丸。若因酒麪炙煿而發,用清胃散。若因飲食傷脾,用六君子湯。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胃素弱,用六君、當歸、升麻。若因腎經陰虛,用六味丸。若因腎經陽虛,用八味丸。若陰陽俱虛,用十補丸。若脾腎虛寒,用安腎丸。徐用誠先生云:「凡齒病惡寒熱等證,屬手足陽明經;齒搖齦脫,屬足少陰經;齒蝕腫痛出血,皆胃火所致也。亦有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者。」

《李梴醫學入門》

瘀血痛

風熱挾攻齦間。令血出痰滯不消。掣痛鑽刺。宜犀角 地黃湯。或加減甘露飲加升麻。

宣露動搖

齒齦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宜「八味丸」滋陰補腎。

風熱痛

「風熱」者,外風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濃汁臭穢。宜犀 角升麻湯,兼以荊芥湯含漱。

風冷痛

風冷者。齒齦不腫不蛀。日漸動搖。宜「溫風散。」兼以「開 笑散」含漱。

蟲蝕痛

齒病變成骨槽風,出血骨露者,宜「玉池散。」

惡寒惡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