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晉王叔和脈訣》

乾燥

三部俱浮肺臟風。鼻中多水唾稠膿。壯熱惡寒皮肉 痛。嗓乾雙目淚酸疼。

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大便難且澀,鼻內乏馨香。 實大相兼滑,毛焦涕唾粘,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唐孫思邈千金方》

《喉嚨論》

「喉嚨」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其層圍 十二重,應十二時,主通利水穀之道,往來神氣。若臟 熱,喉則腫塞氣不通,烏翣膏止之。若腑寒,喉則耿耿 如物常欲窒,癢痹涎唾,熱則開之,寒則通之。不熱不 寒,依臟調之。

《竇漢卿瘡瘍全書》

《總論》有序

竇夢麟曰:「咽喉為飲食精氣之要路,肺與大腸,表裡之別,上通咽喉,下由大腸,出入之門戶也。入穀則昌,絕穀則亡。生死須臾之間,變證不一。惟肺金主氣而生津液,灌溉一身,流潤百骸,生生不已,循環無端。順則五臟華敷,百關通暢。若陽明燥金,受火尅而疾生,係乎太陽之標。故推而治之,可以解熱除毒,祛風順」 氣,則金自然平。《丹溪》以米酢攪口中以出痰涎,此收之之義也。愚以為太酸則燥,先用黃虀汁加元明粉少許灌喉中,以弔其痰,次用酢水仍前加元明粉灌之,後用蜜湯潤之,漸漸探吐其痰,則咽喉間開利矣。復以冰片散滋之,無有不效。若纏喉風,用前三味不能探吐其痰,宜用生桐油灌之,鵝翎「攪之,再用蜜湯潤之,急服牛黃清心丸」 ,或「豁痰丸」 以墜其痰,旋以二陳湯加減服之,無不愈者。若喉中聲出如雷,嗆食眼脹,天柱倒陷,面黑脣焦,鼻無氣息,目睛突出,汗出如珠者死。若延及頸項,頭面發腫,紅如火光,藥不能療。急用磁鋒砭去惡血,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之,立瘥;再用芭蕉根汁潤之,以解其毒。若口舌腫大紫黑。急用鍼點去血。隨吹末藥甚效。故序明之。

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呼吸之間,《肺經》主之。喉嚨 已下,言六臟為手足之陰;咽門已下,言六腑為手足 之陽。蓋諸臟屬陰為裡,諸腑屬陽為表。以臟者藏也, 藏諸神,流通也;腑者府庫,主出納水穀,糟粕轉輸之 謂也。自喉嚨已下六臟,喉應天氣,乃肺之系也。以肺 屬金,乾為天,乾金也。故天氣之道,其中空長,可以通 氣息。但喉嚨與咽並行,其實兩異,而人多惑之。蓋喉 嚨為息道,咽中下水穀,其喉下接肺之氣。一云喉中 三竅者,非果喉中具三竅,則水穀與氣,各從一竅而 俱下肺中,肺下無竅,何由傳送水穀入於下焦?《黃帝 書》云:「肺為諸臟之華蓋,藏真高之氣於肺經也。」故清 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若世人不知保養,風、寒、暑、濕、 燥、熱之六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七情,役冒非理,百 病生焉。病瘍既成,須尋所自。若喉痹、乳蛾、纏喉風、喉 瘡、喉閉、風毒、熱毒等證,當刺則刺,不可亂醫;當吐則 吐,不可妄治。此等證係性命之根本,生死立見。不識 其標本而攻之,失其法,則禍不旋踵矣。

丹溪云:「咽喉者,一身總要與胃相接,呼吸之所從出。 若胸膈蘊積熱毒,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發而為咽喉 之病。喉內生瘡,或狀如肉,赤肉為腫,窒塞不通,吐嚥 不下,甚則生出重舌。大法先去風痰,以通咽膈,然後 解其熱毒,遲則有不救之患。又有熱毒衝於上齶而 生瘡,謂之懸癰,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閉,吞吐不利,宜 用解施法。」或曰:「治法視火微甚,微則正治,甚則反治, 探痰出血,隨所施治。」或於手大指少商穴出血行氣 衝達於外者,必外敷以藥。予嘗以鵝翎蘸米酢繳喉 中,摘去痰涎,蓋酸能收痰,又能消積血。乳蛾而不散 者,以小刀就蛾上出血,皆用馬牙硝吹點咽喉,以退 火邪。服射干、青黛、甘草、桔梗、黃芩、山梔、大黃、白礬、牛 蒡子之類。隨證佐利為方,以散上焦之熱。外所敷藥, 如生地、伏龍肝、韭根皆可用。若咽喉生瘡。或白或赤 者多血,大率多是痰熱。先以桐油吐之。後用甘草湯 解桐油之氣。

《纏喉風說》

夫《纏喉風》屬痰熱,咽喉裡外皆腫者是也。外面無腫 者,必身發熱面赤,此乃熱毒之氣極也。外面有腫者, 身亦發熱,邪火發外之原也。或牙關不強,外面不腫, 但喉中紅者,曰「暴感熱在心」,如左邊病退傳右邊,此 餘毒未盡故也。咽喉有數證,有積熱,有風熱,有客熱; 有病後餘毒未除,變化雙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間有 「腫紅色,數日其光似鏡者,此積熱也。且如喉中有腫, 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風毒喉痹也。」此熱毒因而 感風,相搏而發故也。或咽中有腫,其色帶紫色者,此 乃客熱。謂其人暴感熱毒之氣,壅塞喉間,須用木通、 元參、生地、黃芩、黃連、山梔仁瀉心經之火為要。或有 傳變木舌者,皆心熱蘊積於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