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1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 「虛實」二字。凡有物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 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 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 大加溫補不可。此而錯用,多致誤人。

虛寒之痞,凡過於憂思,或過於勞倦,或饑飽失時,或 病後脾氣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涼尅伐 之劑,以致重傷脾氣者,皆能有之。其證則無脹無悶, 但不知饑,亦不欲食,問其胸腹脹否,則曰「亦覺有些」, 而又曰不甚脹,蓋本非脹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為 脹耳。察其脈則緩若無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則色 「平氣怯,是皆脾虛不運,而痞塞不開也。」此證極多,不 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則變證百出 矣。治宜溫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 元氣自復矣。又凡脾胃虛者,多兼寒證,何也?蓋脾胃 屬土,土虛者多因無火,土寒則氣化無權,故多痞滿, 此即寒生於中也。亦有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 者,然胃強則寒不能侮,而寒能勝者,總由脾氣之弱。 凡脾胃微虛,而若滿非滿,食少不化者,宜四君子湯, 或異功散。若心脾氣虛,或氣有不順者,歸脾湯,或治 中湯。若三陰氣血俱虛,治節不行,而不便於溫者,宜 五福飲。若中焦不煖,或噯腐吞酸而痞滿者,非溫補 不可,宜溫胃飲、五君「子煎,或理中湯、聖朮煎、參薑飲。 若脾腎兼寒,命門不煖,則中焦不化,或便溏,或胸腹 喜煖畏寒,或上下腹俱膨膨而小水黃澀者,宜理陰 煎,甚者宜六味回陽飲。」此二藥最妙,人罕知也。 一、飲食偶傷,致為痞滿者,當察其食之有無而治之。 凡食滯未消而作痞滿,或兼疼痛者,宜大和中飲,或 和胃飲加「減治之,或枳朮丸亦可,甚者神香散。若食 滯既消,脾氣受傷,不能運行而虛痞者,當專扶脾氣, 微者異功散、養中煎,甚者五福飲、聖朮煎。若命門母 氣不足者,治宜如前。若偶食寒涼傷胃,痞滿而不可 補者,宜和胃飲加山樝、麥芽之類,或厚朴溫中湯。」 一、實滯之痞,當察其所因而治之。若濕勝氣滯而痞 者,宜平胃散,或《良方》厚朴湯,或五苓散。若寒滯脾胃 為痛痞,而中氣不虛者,宜厚朴溫中湯。若脾寒氣滯 而痞者,和胃飲。若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者,解肝 煎。若大便氣祕,上下不通而痞者,河間厚朴湯。若胃 口停痰而痞者,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胃寒氣滯停 痰,痞而兼嘔者,加減二陳湯。膠痰不開。壅滯胃口者。 藥不易化。須先用吐法。而後隨證治之。若大便祕結 不通。而痞滿不開者。宜微利之。

一、外邪之痞。凡寒邪感人者,必自表入裡。若邪淺在 經,未入於腑,則飲食如故,稍深則傳入胸次,漸犯胃 口,而不能飲食,是亦痞之類也。治此者,但解外邪而 或散或消,或溫或補,邪去則胃口自和,痞滿自去,此 於傷寒門求法治之。又傷寒家曰:「陽證下之早者,乃 為結胸;陰證下之早者,因成痞氣。」此以邪在表而攻 其裡,邪在陽而攻其陰,不當下而妄下之,以致邪氣 乘虛,陷結心下,是誤治之害,最危者。實者硬滿而痛, 是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是為痞氣,宜審別治之。

結胸

愚按:結胸一證,觀《傷寒論》所載,凡太陽表邪未解而 誤下者,成結胸,少陽證亦然,太陽少陽併病者亦然。 此不當下而誤下之,以致臟氣空虛,外邪乘虛內陷, 結於胸膈之間,是皆因下而結者也。又曰:「傷寒六七 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此不因 下而邪實漸深,結聚於胸中者也。然則結胸一證,有 因誤下而成者。有不因下而由於本病者。觀近代《傷 寒》諸書。云。「未經下者。非結胸也。」豈不謬哉。

一結胸證,觀仲景所言,惟太陽、少陽二經誤下者有 之,而陽明一經獨無言及者,何也?蓋凡病人陽明胃 腑已實,故可下之而無害也。然又曰:「陽明病,心下鞕 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此豈非陽明在經, 表證邪未入腑者,亦為不可下乎?不惟三陽為然,即 三陰之證,其有發熱惡寒,表邪未解者,切不可下,最 當慎也。

一、結胸證治之辨:凡心腹脹滿,鞕痛而手不可近者, 方是結胸。若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滿,非結胸也。凡痞 滿之證,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此其將入未入, 猶兼乎表,是即半表半裡之證,只宜以小柴胡之屬 加枳殼之類治之,或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亦妙。今余 新方製有柴陳煎及一柴胡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之 「也。至於結胸之治,則仲景俱用大陷胸湯主之。然以 予之見,則惟傷寒本病,其有不因誤下而實邪傳裡, 心下鞕滿,痛連小腹,手不可近,或燥渴譫妄,大便鞕, 脈來沉實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湯所正宜也。其於太 陽少陽,表邪未解,因下早而致結胸者,此其表邪猶 在,若再用大陷胸湯,是既因誤下而」復下之,此則余 所未敢,不若以痞滿門諸法,酌其輕重,而從乎雙解 以緩治之,或外用罨法,以解散胸中實邪,此余之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