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九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八

  背脊門四

  單方

  鍼灸

  導引

  醫案一

藝術典第一百九十八卷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八

背脊門四

單方

發背癰癤:取多年煙熏壁土、黃蘗等分為末,薑汁拌 調攤貼之,更以茅香湯調服一錢。壁土,取東迎太陽 者。經驗方

又方:「取糞坑底泥,陰乾為末,新水調傅,其痛立止。」時珍 發背欲死:取伏龍肝末,酒調厚傅之,乾即易,平乃止。 千金方

癰腫發背:酢磨濃墨塗四圍,中以豬膽汁塗之,乾又 上,一夜即消。趙氏方

又方「廚內倒弔塵為末,以生葱極嫩心同搗膏傅之, 留頂,一日一換,乾則以水潤之。」集簡方

又方「用甘草三兩微炙,瓶盛酒一斗,浸甘草,乃以黑 鉛一斤鎔化投酒中,如此九度,去查飲酒,醉臥即愈。」 經驗方

發背惡瘡,及諸癰疽:好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慢火 熬,以柳枝急攪至滴水成珠,入白膠末少許,入器水 浸兩日,油紙攤貼,名「神應膏。」直指方

發背初起,鐵漿飲二升取利。外臺祕要

疽瘡發背:銀硃、白礬等分,煎湯溫洗,卻用桑柴火遠 遠灸之,日三次,甚效。救急方

麥飯石膏,治發背瘡甚良,乃中岳山人呂子華《祕方》。 「取麥飯石,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餅大, 略狀如握,聚一團麥飯,有粒點,如豆如米,其色黃白。」 但於溪間麻石中尋有此狀者,即是取此石碎如 「子,炭火燒赤,投米酢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 乳鉢內,用數人更碾五七日,要細膩如麪四兩。鹿角 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 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止,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 末二兩,用三年米酢,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入 藥在內,竹枝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傾在 盆內,待冷以紙盇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於 腫上四圍赤處盡塗之,中留錢大洩氣。如未有膿即 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即排膿如湍水。若病久肌 肉爛落,見出筋骨者,即塗細布上貼之,乾即易,逐日 瘡口收斂,但失陷下穴者,即無不瘥。已潰者,用時先 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拭乾,乃用藥。其瘡切忌手 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 見之,合藥亦忌。此等。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後二 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 此方孫真人《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詳悉。且又 北齊馬嗣明治楊遵彥背瘡,取粗黃石如鵝卵大者, 猛火燒赤,納濃酢中,當有屑落酢中,再燒再淬石至 盡,取屑日乾,搗篩極細末,和酢塗之,立愈。劉禹錫《傳 信方》謂之「鍊石法」,用傅瘡腫無不驗。

發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消石三兩煅, 水一升,泡化青布摺三重,溫赤處熱即換。頻易取 瘥。外臺祕要

發背初起疑似者,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 行即愈。集驗方

癰疽發背:用「胡燕窩、土鼠坌、土榆白皮、䒷蔞根等分 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傅腫上,乾即易之。 潰者,封其四圍,五日瘥。」千金方

發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傷寒類要 發背潰爛:陳蘆葉為末,以葱、椒湯洗淨傅之,神效。乾坤 祕韞

發背欲死及一切腫毒,赤遊風疹,或風熱頭痛。芭蕉 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發背初起,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生甘草一兩,水三升, 煮一升,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主藏血,決明和 肝氣,不損元氣也。本事方

又方用牡蠣粉灰,以雞子白和,塗瘡四圍,頻上取效。 千金方下同

又方「鹿角燒灰,酢和塗之,日五六易。」

發背腫毒未成者,用活蟾一箇,繫放瘡上,半日蟾必 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箇如前法,其蟾必踉蹡; 再易一箇,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 以活蟾一箇或二三箇,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 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 醫林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