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9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二取足少陰,《刺節》云:「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者, 是其穴也。又《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煩心,心 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經》云。心痛引腰脊。欲 嘔。取足少陰者是也。蓋足少陰脈。貫脊絡心。故亦治 心痛引背也。

其三取足少陽。《經》云:「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 已,取少陽者」是也。蓋手少陽之脈散絡心脈,又三焦 下俞曰委陽,是足太陽絡。足太陰循膂,當心入散絡, 故亦治心痛引背也。

其四取督任脈。《經》云: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 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又云:「心 痛當九節刺之,按已,次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 之立已」者是也。蓋十椎與九節者,督脈也;胃脘與天 突者,任脈也。

心痛兼脹灸刺法有二:其一取足太陰。《經》云:「取大都 太白者」,是其穴也。又《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 胃脘痛腹脹,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者,視盛虛熱 寒陷下取之。」又云:「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 太陰者是也。」蓋足太陰脈,從貫上膈,注心中,故心痛 腹脹者取之也。

其二,取足陽明。《經》云:「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飲 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蓋胃脘當心痛者,似心痛, 實非心痛也。

九種心痛,取間使、靈道、公孫、太衝、足三里、陰陵泉。 卒心痛不可忍,取上脘八分,先補後瀉,覺針下氣行 如滾雞子入腹為度,次取氣海、湧泉,無積者刺之。如 食頃有積者,先飲利藥,刺之立已,不已,再刺間使、支 溝、三里。

胃脘痛,取足三里。

病在膺,必灸刺魂門。

手心主之病,實則心痛,取內關。

心脾痛,取巨闕、上脘中脘。 蟲心痛,灸上脘、中脘、陰都。

蟲。心痛。取期門。

《內經》刺灸腹痛有四法:「其一,取脾胃。」經曰:「邪在脾胃,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於三里。」 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實則 腹中切痛,取之所別也。」又云:「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衝,已刺按之立已」是也。 其二,取大腸。經云:「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感 於寒」即泄。當臍而痛。取「巨虛上廉」是也。

其三取督脈。《經》云:「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 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其四取任脈。《經》云:「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 腹,實則腹皮痛」,取之所別也。

絞腸沙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溫水,於病 者膝灣內拍打,有紫黑處,以鍼刺去惡血即愈。 腹痛并氣塊痛,取內關、支溝、《照海》。

氣痛并積痛,食不化,取「氣海一寸半,灸五十壯;中脘 二寸半,灸十壯;隱白二分,瀉之,灸七壯。」

又法:「取巨闕足三間怪穴。」

腹痛腸鳴,取《氣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臍腹痛,取陰陵泉、太衝、三里、支溝。不已,取中脘、關元、 天樞。

繞臍痛:「公孫、三陰交、陰谷。」

《內經》鍼灸腸鳴有三法:其一,補脾。《經》云:「脾虛則腹滿 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是也。」 其二補足太陽。《經》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補足外 踝下留之申脈穴也,入五分。」

其三取太陽。《經》云:「腸中雷鳴,氣上衝胸,邪在大腸,刺 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是也。」

導引

《保生祕要》曰:「心邪,用一指認真尻尾穴,而行泄法,後 二指用胸至脅分之。」

運功守黃庭,或歸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呪》,以正其心, 邪自不見。

心痛,其機在目,「兩眼看湧泉,念或從痛處推下,大腸 九曲去。」

心頭冷積,「想兩手用力推開心頭至臍,轉行周天法」, 即愈。

胃管疼痛。「於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之九九。

運功行《歸元》,逐痛處流行,胃火自然發散。

胸腹脹悶,雙手交叉,低頭觀臍,以兩手貼胸口,將身 往下,不論數推拂,能寬胸脹,止腹疼,兼後運功自效。 運功先定《歸元》,後行斡旋,至胸前推散,左右分開,如 未通暢,以艮背佐之,無不效矣。

腹痛,先念痛處,想火燒之。

腹熱或疼念臍圈自小而大,又自大而小,圈於臍上、 腹皮痛患處,先推散兩旁,然後想水洗之,復行《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