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0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初起,如粟形,或黃泡一點,平塌作痒,根腳散漫者重。 已成,色紫堅硬,臀股俱腫,小便澀滯,日久無膿者險。 潰後,無稠膿,頂空根軟塌,手按不知疼,神昏無治法。

治法

初起惡寒體倦,喜覆衣被,脈浮緊而在表者,微散之。 已成,內熱口乾,好飲冷物,小水澀而大便祕者通之。 頂高色赤,焮痛發熱,疼痛有時者,宜托裡,更兼解毒。 腫已高而作疼,膿已熟而不破,脹痛難忍,宜即針之。 潰後堅硬不消,膿水不止,飲食無味,宜補虛健脾。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論脫肛》

「大腸與肺為表裡,肺熱則大腸燥結,肺虛則大腸滑 脫,此其要也。」故有因久瀉久痢,脾腎氣陷而脫者;有 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勞役吐瀉,傷肝 脾而脫者;有因酒濕傷脾,色慾傷腎而脫者;有因腎 氣本虛,關門不固而脫者;有因過用寒涼,降多亡陽 而脫者;有因濕熱下墜而脫者。然熱者必有熱證,如 無熱證,便是虛證。且氣虛即陽虛,非用溫補多不能 效。凡小兒元氣不實者,常有此證。故陳自明曰:「大腸 虛寒,其氣下陷,則肛門翻出,或因產努力,其肛亦然。」 是誠確見之論。

《論治》

《內經》曰:「下者舉之。」徐之才曰:「澀可去脫。」皆治脫肛之 法也。故古人之治此者,多用參、芪、歸、朮、川芎、甘草、升 麻之類,以升之補之,或兼用北五味、烏梅之類,以固 之澀之,仍外用熏洗收澀之藥,則無有不愈。

凡中氣微虛而脫者,宜四君子湯,或五味異攻散。中 寒吐瀉而脫者,五君子煎,或溫胃飲。瀉痢不止而滑 脫者,胃關煎,或加烏梅、北五味、文蛤、木香之屬以佐 之。脾虛下陷而脫者,補中益氣湯,或舉元煎。陰虛肝 腎不足而下陷者,補陰益氣煎。陰中陽虛而脫者,理 陰煎,或大補元煎。以上諸證,凡虛中挾火,或熱赤,或 腫痛,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黃芩、槐花之類加減 治之。然必真有火證火脈,方可酌用寒涼。若非實火, 則大忌苦寒,以防其沉降敗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