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1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肉萎足痿」 者,濕土之氣注下。赤白者,濕熱交感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之勝,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 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

《靈樞經》曰:「足太陽是主筋,所生病者為痔。瘧者,太陽寒熱之邪也。厥逆而入於胃者,水侮土也。胃絡上通於心,故心痛也。陰中乃瘍,是以隱曲不利,而互引陰股。足太陽主筋,故筋肉拘苛也。」

《靈樞經》

《壽夭剛柔篇》

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若形充而大, 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 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脾主地而主肉,肉堅者壽,不堅者夭。」此後天之土基有厚薄也。

《本神篇》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 悴色夭,死於冬。

「思慮」,脾之情也。如心因怵惕思慮,則傷心臟之神,神傷則不能主持,而恐懼自失矣。脾主土而主肌肉,肺主氣而主皮毛。肉之膏肥曰「䐃。色」者,氣之華也。䐃肉者,地所成之形也。毛色者,天所生之氣也。破䐃脫肉,毛悴色夭,天地所生之命絕矣。「死於冬」者,死於四時之勝尅也。

《經脈篇》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脣舌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人中滿則 脣反;脣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太陰之氣生於脾,脾藏榮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陰氣絕,則脈不榮於肌肉矣。脾開竅於口,主為衛,使之迎糧,故脣舌為肌肉之本。脈不榮則肉萎脣反,太陰之生氣絕於外也。「甲篤乙死」,脾臟之氣死於內也。

《五癃津液別篇》

天暑衣厚。則腠開理。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 則為痛。

「腠理」者,分肉之文理,津隨三焦出氣,淖注於皮膚肌肉之間,故腠理開則汗大泄。如有寒而留聚於分肉之間,則排裂分肉而為痛。「沫」者,津聚而為沫也。

《五變論》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肉不堅,腠理疎,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 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 皮不緻者,腠理疎,此言其渾然者。」

朱永年曰:「此言皮不緻密,肉理粗疎,致風邪厥逆於內,而為漉漉之汗。蓋津液充於皮腠之間,皮潰理疎,則津洩而為汗矣。委中之下曰膕,太陽之部分也。蓋太陽之氣,主於皮膚,如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無分理者,粗理也。理粗而皮不緻密,則腠理疎而渾然汗出矣。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 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 「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理者,肌肉之文理。若文理粗疎而不緻密,則邪留而為痹。蓋皮、肉、脈、筋、骨,五臟之分部也。《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故各視其部,則知痹之高下。蓋心肺之痹在高,肝腎脾痹在下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 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 稸積留止,大聚乃起。」

夫皮膚薄而氣不充,身澤毛肉不堅,而津液不能淖澤,如此則腸胃惡。蓋津液血氣,腸胃之所生也。惡則邪氣留止而成積聚,乃傷脾胃之間。若再飲食之寒溫不節,邪氣稍至,即稸積,而大聚乃起。夫腸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氣;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膚薄而肉不堅,則氣不充而津液不淖澤矣。氣不充而液不澤。則毫毛開而腠理疎。疎則邪氣留止。漸溜於腸胃之間。而成積聚矣。

《本臟篇》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 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言人之血氣神志調和,則形體乃安。

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 麼者胃不堅;肉䐃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 利;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裹累者胃急;《肉䐃》多 小裹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