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續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錢。
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 古不易之理。古有以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 義。若先不順氣化痰,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 天麻、羌活輩,吾未見能治也。又見風中於膚腠,輒用 腦麝治之者,是引風入骨髓也,尤為難治,深可戒哉! 如口喎斜未正者,以蓖麻去殼爛搗,右喎塗左,左喎 「塗右」,或。魚血,入麝香少許,塗之即正。 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臥散於鼻 內吹之,就提頂髮立甦。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治。 《經》曰:「風從汗泄。」似可微汗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 之;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若氣滯者難治,宜吐之。 可下者,此因內有便溺之阻隔,故裏實。若三五日不 大便者,可與《機要》三化湯,或「子和搜風丸」,老人只以 「潤腸丸。」
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宜烏藥 順氣、八味順氣之類。
理血者,無表裏之急。血弱舉發不時者,用大秦艽湯, 或「羌活愈風湯」,兼用化痰丸子。
《中風不可與痿同治》
今世所謂風病,多與痿證混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 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篇目,源流 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辯。按《風論》:風者百病之長,至 其變化,乃為他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於露風」,曰「先 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歷陳五臟與胃 之傷,皆多汗而惡風。其發明風邪係外感之病,有臟 腑內外、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是之明且盡也,別無癱 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言之 文也。或曰:「吾子謂《內經》風論主於外感,《局方》用麻黃、 桂、附輩,將以解風寒也;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輩,將 以行凝滯也。」子之言過矣。曰: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 病多實少虛,發表行滯,有何不可,治風之外何為?又 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瘓 軃曳,手足筋攣,眩運倒仆,半身不遂,膝腳緩弱,四肢 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等諸痿證兼治之。考諸《痿 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心氣熱生脈 痿,故經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緩;脾氣 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 又曰:諸痿皆生於上,謂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 曰:昏惑,曰瘈瘲,曰瞀眛,曰暴病,曰鬱冒、曰蒙眛,暴瘖, 曰瞀瘈,皆屬於火。又曰:四肢不舉,曰舌本強,曰足痿 不收,曰痰涎有聲,皆屬於上。又《禮記》注曰:魚肉,天產 也,以養陽,作陽德,以為倦怠,悉是濕熱內傷之病,當 作諸痿治之何?《局方》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 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證,大抵只 宜補養。若以外感風寒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 風病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痿病內熱 之傷,皆是虛證,無寒可散,無實可瀉。《局方》本為外感 立方,而以內傷熱證混同一治,其為害也,似非細故。
王履洄集===《總論》===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 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余 嘗考諸《內經》,則曰:風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風者,百病 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又曰:風者善行 而數變。又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 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卒暴僵仆不 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語而已。及 觀《千金方》,則引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 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解之者曰:偏枯者,半身 不隨。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風懿者,奄忽不知人。 風痹者,諸痹類風狀。《金匱要略》中風篇曰:「寸口脈浮 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 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 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 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 難言,口吐涎沫。由是觀之,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 四肢不舉等證,固為因風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續命、 西州續命、排風、八風等諸湯散治之。及近代劉河間、 李東垣、朱彥修三子出所論,始與昔人異矣。河間曰: 「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 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 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 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 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俗云:風者,言末 而忘其本也。」東垣曰:「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 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 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 是形盛氣衰而如此。」彥修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或 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 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三子之論,河間主乎火,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