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痰,脾濕動而為痰也。欬嗽,是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 肺氣,而欬動於脾濕,因欬而為嗽也。治欬嗽者,治痰 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能 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治之。 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湯四兩,加石 膏一兩,知母半兩用之。冬月嗽而寒熱者,謂之寒嗽, 小青龍加杏仁服之。《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燒生 薑、胡桃皆治無痰而嗽者。此乃大例,更當隨時隨證 加減之。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嗽分六氣毋拘以寒說》

嗽與欬一證也。後人或以嗽為陽,欬為陰,亦無考據。 且《內經欬論》一篇,純說嗽也,其中無「欬」字。由是言之, 欬即嗽也,嗽即欬也。《陰陽應象大論》云:「秋傷於濕,冬 生欬嗽。」又《五臟生成篇》云:「欬嗽上氣。」又《診要經終篇》 云:「春剌秋分,環為欬嗽。」又《示從容篇》云:「欬嗽煩冤者, 腎氣之逆也。」《素問》惟以四處連言欬嗽,其餘篇中止 言欬不言嗽,乃知欬嗽一證也。或言嗽為別一證,如 《傷寒》書中說欬逆,即咽中作梯磴之聲者是也。此一 說非《內經》止以嗽為欬。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 逆而欬,與《陰陽應象大論》文義同,而無嗽字,乃知欬 即是嗽明矣。余所以苦論此者,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嗽之為病,自古歸之肺。此言固不易也。《素問》言:「肺病 喘欬逆。」又曰:「欬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太陰陽明。」 《靈樞》十二經惟太陰肺經云:「肺脹滿膨膨而喘欬」,他 經則不言。《素問·欬論》雖言五臟六腑皆有欬,要之止 以肺為主。《素問》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 註云:「邪謂寒氣。」經又云: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 入胃,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 而客之,則為肺欬。」後人見是言,斷嗽為寒,更不參較 他篇。豈知六氣皆能嗽,若謂欬止為寒邪,何以歲火 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欬嗽,歲木不及,心氣 晚治,上勝肺金,欬而鼽。從革之紀,金不及也,其病嚏 欬,堅成之紀,金太過也。上徵與正商同,其病欬。少陽 司天,火氣下臨,肺金上從,欬嚏衄。少陽司天,火淫所 勝,欬唾血煩心。少陽司天,主勝則胸滿欬。少陽司天 之氣,熱鬱於上,欬逆嘔吐。三之氣,炎暑至,民病欬嘔。 終之氣,陽氣不藏而欬。少陽之復,枯燥煩熱、驚瘈欬 衄,甚則欬逆而血泄。少陰司天,熱氣生於上,清氣生 於下,寒熱凌犯而生於中,民病欬喘。三之氣,天政布, 大火行,餘火內格,腫於上,欬喘甚則血溢。少陰司天, 客勝則鼽嚏,甚則欬喘。少陰之復,燠熱內作,氣動於 左,上行於右,欬,皮膚痛則入肺,欬而鼻淵。若此之類, 皆生於火與熱也,豈可專於寒乎?謂欬止於熱與火 耶?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欬。若此之類,乃 生於風,豈可專於熱與火「也?謂欬專於風耶?」太陰司 天,濕淫所勝,欬唾則有血。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飲發 於中,欬喘有聲。若此之類,乃生於濕,豈可專於風也? 謂欬止於濕耶?金鬱之發,民病欬逆心脅痛。歲金太 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欬喘逆,逆甚而嘔血。陽 明司天,金火合德,民病欬嗌塞。陽明司天,燥淫所勝, 欬腹中鳴。「陽明司天,清復內餘,則欬衄嗌塞,心膈中 熱,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嗌塞 而欬。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欬噦煩心。若此之類,皆生 於燥,豈可專於濕也?謂欬止於燥耶?太陽司天,客氣 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欬。若此之類,乃生於 寒,豈可專於燥也?又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 時欬短氣,晝日則差,夜暮則甚,亦風欬也。勞風欬出 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亦風欬也。有所亡失,所 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亦熱欬也。陽明厥 逆,喘欬身熱,亦熱欬也。《一陽》發病,少氣善欬,亦火欬 也;喘欬者,水氣并於陽明,亦濕欬也。風水不能正偃 則欬,亦濕欬也。腎氣腹大脛腫,喘欬身重,亦濕欬也。 「脾痹」者,四肢懈惰,發欬嘔汁,上為大塞,亦寒欬也。欬 之六氣固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狀。

風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非風欬乎? 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乳子亦多有 之,非暑欬乎?火乘肺者,欬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 竅血溢,非火欬乎?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 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枯,細瘡燥痒,大便祕澀,涕 唾稠黏,非燥欬乎?」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 「臥濕地,或冒冷風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非寒 欬乎?其法治也。風之嗽,治以通聖散加半夏、「大人參 半夏丸,甚者汗之。」暑之嗽,治以白虎湯、洗心散、涼膈 散,加蜜一匙而呷之。火之嗽,治以黃連解毒湯、洗心 散、三黃丸,甚者加以鹹寒大下之。濕之嗽,治以五苓 散、桂苓甘露散,及白朮丸,甚者以三「花神祐丸下之。 燥之嗽,治以木香葶藶散、大黃黃連阿膠丸,甚者以 鹹寒大下之。寒之嗽,治以寧神散、寧肺散。有寒痰在 上者,以瓜蔕散越之。」此法雖已幾於萬全,然老幼、強 弱、虛實、肥瘦不同,臨時審定權衡可也。病有變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