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3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巢氏曰:「肺虛感微寒而成欬,欬而氣還聚於肺,肺則 脹,是為欬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但 逆上咽喉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 絕,故謂「欬逆上氣」也。

治當順時

夏月嗽而熱者,謂之熱嗽,以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 之屬是也。冬月嗽而惡寒,謂之寒嗽,以小青龍湯加 杏仁、䕀冬花、細莘、乾薑之屬是也。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雜著》云:「宜潤肺抑肝」,二陳湯加 杏仁、知母、五味子、川芎、白芍藥、麥門冬、炒黃芩。夏嗽 火炎於上,用二陳去半夏,加五味、桔梗、桑白皮、地骨 皮、麥門冬、黃芩、石膏、貝母之類。秋嗽濕熱傷肺,用清 熱瀉濕,二陳湯去半夏,加杏仁、天門冬、防風、桔梗、蒼 朮、白朮、桑白皮、梔子仁、黃芩之類。冬嗽風寒外束,用 解散二陳湯加麻黃、桂枝、桔梗、杏仁;發熱頭痛加川 芎、藁本、前胡、柴胡之類。

分虛實新久

凡欬嗽之人,體氣虛弱者,用瀉氣藥多不效,間有效 者必復作,若此者,並宜補益而嗽自愈。體氣厚者,或 係外感,俱宜發散邪氣,破滯氣而嗽自寧。新欬嗽者, 亦是從實者之治也。久欬嗽者,從補法之治也。或用 澀藥擊其惰歸,九仙散之屬是也。

禁先用澀藥

凡治欬嗽,必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氣,而後以烏梅、 訶子、五味子、鸎粟殼、䕀冬花之類,其性燥澀,有收斂 劫奪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後 之權衡也。

呷嗽

呷嗽者,猶欬嗽也。其胸膈痰飲多者,嗽則氣動於痰, 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搏,隨嗽動息,呼呷有聲,謂之 呷嗽。仲景、丹溪皆云:「喉中作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之 屬是也。」其與欬嗽,大抵相同。至於投藥,則應加消痰 破飲之物,以此為異耳。

《王肯堂證治準繩》

《欬嗽論》

欬,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 痰,脾濕動而為痰也。欬嗽,是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 肺氣,而欬動於脾濕,因欬而為嗽也。《經》言:「五臟六腑, 皆有欬嗽。」欬嗽屬肺,何為臟腑皆有之?蓋欬嗽為病, 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內而發者。風寒暑濕,外也;七情 饑飽,內也。風寒暑濕,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 「故雖外邪欲傳臟腑,亦必先從其合而為嗽,此自外 而入者也。七情饑飽,內有所傷,則邪氣上逆,肺為氣 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嗽,此自內而 發者也。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徑傷 臟腑,不留於皮毛,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止 在本臟,未即上攻,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饑 飽之嗽,久而後見,治法當審脈證三因。若外因邪氣, 止當發散,又須原其虛實冷熱。若內因七情,則隨其 部經,在與氣口脈相應,當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有 停飲而欬,又須消化之方,不可用烏梅、鸎粟酸澀之 藥。其寒邪未除,亦不可便用補藥,尤忌憂思過度,房 室勞傷,遂成瘵疾,宜養脾生肺也。

《仁齋直指》云:「感風者,鼻塞聲重,傷冷者凄清怯寒。挾 熱為焦煩,受濕為纏滯,瘀血則膈間腥悶,停水則心 下怔忪。或實或虛,痰之黃白,唾之稀稠,從可知也。治 嗽大法,肺脈浮,為風邪所客,以發散取之。肺脈實,為 氣壅內熱,以清利行之。脈濡散,為肺虛,以補肺安之。 其間久嗽之人,曾經解利,以致肺胃俱寒,飲食不進」, 則用溫中助胃加和平治嗽之藥。至若酒色過度,虛 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遂使燥熱乘肺,咯唾膿 血,上氣涎潮,其嗽連續而不已。唯夫血不榮肌,故邪 在皮毛,皆能入肺,而自背得之尢速,此則人參、芎歸 所不可無。一種傳注,病涉邪惡,五臟反剋,毒害尤深。 近世率用天靈蓋蛤蚧、桃柳枝、丹砂、雄黃安息香蘇 合香丸,通神之劑。然則欬嗽證治,於此可以問津索 途矣。抑猶有說焉: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本。凡欬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重臍下 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當以破故紙、 安腎丸主之,毋徒從事於寧肺。

《趙獻可醫貫》

《欬嗽論治》

欬謂無痰而有聲,嗽是有痰而有聲。雖分六腑五臟 之殊,而其要皆主於肺。蓋肺為清虛之腑,一物不容, 毫毛必欬。又肺為嬌臟,畏熱畏寒,火刑金故嗽,水冷 金寒亦嗽,故欬嗽者必責之肺,而治之之法,不在於 肺,而在於脾,不專在脾,而反歸重於腎。蓋脾者肺之 母,腎者金之子,故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如外感風寒而欬嗽者,今人率以麻黃、枳殼、紫蘇之 類發散表邪,謂從表而入者,自表而出。如果係形氣 病氣俱實者,一汗而愈。若形氣病氣稍虛者,宜以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