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甚。微虛者,宜三陰煎、五陰煎、獨參湯之類主之。大虛 者,非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不可。

濕氣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證有身重困倦而脈見緩 大,聲音如從甕中出者,多屬濕證。若熱濕勝者,但去 其火而濕自清,宜用前陽證之法。寒濕勝者,但助其 火而濕自退,宜用前陰證之法,或用玉屏風散、四君 子湯、五君子煎之類,以健脾土之氣,則濕去而汗自 收。

收汗止汗之劑,如麻黃根、浮小麥、烏梅、北五味、小黑 豆、龍骨、牡蠣之屬,皆可隨宜擇用。

一曰:黃芪得防風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實表。 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速宜用五倍子為末,以唾津 調填臍中,外用帕帛縛定,過宿即止。或用何首烏為 末,填臍縛之,亦止。

小兒盜汗,雖是常事,在東垣諸公皆曰:「不必治之」,蓋 由血氣未足也。然汗之太多者,終屬氣分之虛。余於 兒輩,見汗之甚者,每以人參一錢許煎湯與服,當夜 即止,正恐他日之強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補之 功,原不可少。

病後多汗,若傷寒,若瘧疾,凡係外感寒邪,汗出熱退, 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衛氣開 泄,其汗宜然,即數日旬日,亦自無妨,俟衛氣漸實,汗 必自止,無足慮也。若其他雜證,本非外感之解,而有 自汗盜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戰汗

戰與慄異,戰由乎外,慄由乎內也。凡傷寒欲解,將汗 之時,若其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但汗出自不作 戰,所謂不戰,應知體不虛也。若其人本虛,邪與正爭, 微者為振,甚則為戰,正勝邪則戰而汗解矣。故凡邪 正之爭於外者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正之爭於內 者則為慄,慄其甚者也。《論》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夫 戰為正氣將復,慄則邪氣肆強,故《傷寒》六七日,有但 慄不戰,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氣中虛,陰邪 內盛,正不勝邪,而反為邪氣所勝。凡遇此證,使非用 大補溫熱之劑及艾灼回陽等法,其他焉得而禦之。

頭汗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內脫也。蓋 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若身 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 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 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尅伐太過,或泄瀉不 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 汗。則大危矣。

《論治》

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宜小柴胡湯,或柴胡桂 枝乾薑湯,及《新方》諸柴胡飲俱可酌用。若有火邪,脈 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宜人參白虎湯、益元散 之類主之。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或大陷胸湯, 或小半夏茯苓湯。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宜承氣 湯。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宜獨參湯,或大補元煎、 「六味回陽等飲。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大汗

「大汗之病,陽氣盡隨汗而外越,若不急為止抑,則陽 氣立散,即時身死。法當以大補之劑煎飲,一線之氣 可留,而大汗可止。」方用人參一兩,或黃芪二兩代之, 當歸一兩,北五味一錢,桑葉七片,急為煎服。此方即 補血湯之變,妙在補氣藥多於補血,使氣旺則血自 生,血生則汗可止。況方中加五味子以收汗,加桑葉 以止汗。有不相得益彰者乎。倘以大汗之人氣必大 喘。不可以參芪重增其氣。純用補血之品未為無見。 然而血不可驟生。氣所當急。固不顧氣。徒補血。未見 功成。此似是而非。又不可不急辨之也。

凡人無論有病無病,一旦汗如雨出,不肯止者,名曰 「亡陽。」汗盡止有氣未絕,最危之證也。若因汗出而用 止汗之藥,則汗不能止;若因汗盡而用補血之藥,則 血難驟生,所當急補其氣,尚可挽回。然而補氣之藥, 舍人參,實無他物可代。方用收汗生陽湯:人參、黃芪、 麥冬、熟地各一兩北五味三錢,當歸、炒棗仁各五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汗收,再劑而氣復,三劑而 氣旺,四劑而身健矣。此方之妙,妙在「氣血均補,而尤 補於氣,使氣足以生陽,陽旺而陰亦生矣。夫亡陽之 證,雖是陽亡,其實陰虛不能攝陽,以致陽氣之亡也。 倘陰足以攝陽,則汗雖出,何至亡陽。」然治亡陽之證, 烏可徒救陽乎?救陽兼救陰也。

大汗,勢必用補氣之藥,以救亡陽之證,然而過用補 氣之藥,仍恐陽旺而陰消,服數劑補氣藥後,即宜改 用補陰之品。況亡陽之後,陰血正枯,進以補水之藥, 正投其所好也。陰定則陽生,陰陽無偏勝之弊矣。

頭手汗

凡人頭頂出汗,乃腎火有餘,而腎水不足,若不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