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寒濕中求之,是由寒濕致發黃者也。濕亦令黃,熱亦 令黃,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異,而色澤亦自 不同。濕家之黃,身黃如煙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至 於濕盛之黃,必身黃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 正黃如蘗汁,是其正黃色也。」由此觀之,濕之與熱,豈 不異哉?大抵黃家屬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也。脾者土, 黃為土色,脾經為濕熱蒸之,則色見於外,必發身黃 也。《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太 陰當發身黃者是矣。熱雖內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 者,則不能發黃,必也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 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黃家為熱 盛,而治法亦自有殊。傷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 不利,少腹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此欲泄滌其熱也。傷 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此欲解散其熱也。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𧄍赤小豆湯主之, 此欲解散其熱也。此數者,泄滌解散,乃為之不同,亦 皆析火徹熱之劑也。一或身黃脈沉結,少腹鞕而小 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為畜血在下焦使之黃也,必 須抵當湯下之而愈。黃家既是病之已極,是以有不 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 之疾。又若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口 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診。

《元李杲十書》

《病因》

其證為風寒所傷,陽氣下陷,入於內而排寒水上行 於經絡之間,本當發汗,因以徹其邪,醫失汗之,故生 黃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濕,與內熱相合而生黃也。 問:「五苓散當服不服,則生何證?」答曰:當服不服,則穀 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聚胃發黃,故有調胃湯 證。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若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 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水也。不惟重涸腎 水,酒毒之熱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澀,則為發 黃也。若入血室,則為畜血也。

治病必當求責

假令治病,無問傷寒畜血結胸,發黃等證,并一切雜 證,各當於《六經》中求責之。如發黃證,或頭痛腰脊強 惡寒,即太陽證也;或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即有陽 明證也。餘皆倣此。

兼證用茵陳蒿湯加減例

「小便不利,煩躁而渴。」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韓氏 名茵陳芪苓湯 煩躁喘嘔不渴。加陳皮、白朮、半夏、生薑、茯苓。韓氏名茵陳陳 皮湯

四肢遍身冷者。加附子甘草。韓氏名茵陳附子湯 「肢體逆冷。腰上自汗。」加附子、乾薑、甘草。韓氏名茵陳薑附湯 身冷汙不止者。加附子乾薑。韓氏名茵陳附子湯 前藥服已,脈尚㐲,加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韓氏 名茵陳茱萸湯

韓氏立名為茵陳茯苓湯、茵陳橘皮湯、小茵陳湯、茵 陳四逆湯、茵陳附子湯、茵陳茱萸湯,大抵只是仲景 陰證藥內加茵陳也,用者要當識之。

《朱震亨心法》

《疸病證治》

疸不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麴相似,輕者小溫中丸, 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芩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 食積藥。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大便下利者,參芪加 山梔、茵陳、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并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 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餘但利小便為先。小便利 白,其黃則自退矣。」

黃疸乃脾胃經有熱所致,當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 毒次之。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 濁,此為虛證,治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 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有渴者 不治。不渴者可治。

黃疸,通身面目悉黃,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又宜小 柴胡加茵陳、茯苓、枳實,加少𥐚硝。《濟生》茵陳湯,《千金 方》東引桃根細者煎,空心服。

穀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饑飽所致,胃氣蒸衝 而黃。宜小柴胡加穀芽、枳實、厚朴、山梔、大黃,《濟生》穀 疸丸。

酒疸,身目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黃,面黃而赤斑,酒 過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小柴胡加茵陳、豆豉、大 黃、黃連、葛粉。脈微數,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白朮 散。脈弦澀,《三因》當歸白朮散、《濟生》五苓加葛根湯。 女勞疸,因房事後為水濕所搏,故額黑身黃,少腹滿 急,小便不利,以大麥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錢煎 服。

黃汗者,因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黃 染衣而不渴。《濟生方》黃芪散、茵陳湯,又以苦丁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