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也。病氣傳於陽明,是以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生氣通天論》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 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盛則狂。陽盛而自為病。故曰「并乃狂。」

《至真要大論》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火者,少陽包絡之相火也。

《脈解篇》

《太陽》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 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狂巔疾者,乃陽氣盡甚於上,而陰氣從之於下,不得與陽氣相和,下虛上實,故使狂巔疾也。

《陽明》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 爭而外并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陰陽復爭」者,謂陰陽之氣,上下相薄,而復交爭於外內也。陰陽之氣,外并於陽,則陽盛而為病矣。陽盛故使之乘高而歌,棄衣而走也。

《氣厥論》

肝移寒於心,狂鬲中。

肝為陽臟,而木火主氣,陽并於陽,故狂。心居膈上,肝處膈下,母子之氣,上下相通,肝邪上移於心,留於心下,故為「鬲中。」

《調經論》

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

血并於陰,則陰盛而血實。心主血脈,故陰盛則驚。氣并於陽,則陽盛而氣實。陽盛則發狂也。

《病能論》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 「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 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陽明者常 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 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故奪其食則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生《鐵洛》者,下」 氣疾也。

「巨陽者,心之標陽,少陽者,肝之表氣,皆不動者也。夫陽明乃胃之悍氣,故獨動而不休,今不動之氣,反動而大疾,故使人怒狂。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毛脈合精,行精於腑」,是食入於陰,而長氣於陽也。今肝心之氣上逆,以致巨陽少陽之動大疾,故奪其食,則陰氣衰而陽動息矣。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肺脈急甚為癲疾。

肺主清金而畏寒,寒甚則為癲疾,所謂「重陰則癲」也。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

腎為陰臟而主骨,陰寒太甚,故為骨癲疾。

《本神篇》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 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喜樂」,心之情也。如喜樂無極則傷肺臟之魄,魄傷則狂。意者,心之發。蓋喜樂無極,則神亦憚散而不存矣。肺主皮毛,故人皮革焦。

《經脈篇》

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 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 是為骭厥。

陽明者午也,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善呻者,陽氣鬱而欲伸出之;數欠者,陽欲引而上也。顏黑者,陰氣加於上也。病至者,病氣而至於經脈也。陽明之脈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絡上通於心,故心欲動。陰陽相薄,故欲獨閉戶牖而居。陽盛則四肢實,實則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陽明之脈下鬲屬胃絡脾。故賁響腹脹。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疾。

「陽氣者,柔則養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經絡》沉以內薄,則為瘧。厥逆於下,則為癲為狂。

《癲狂篇》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 外眥,下為內眥。」

「太陰之氣,主約束目外角為銳眥,內角為內眥」者,乃太陰之氣主乎外內之目眥也。「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上為外眥,下為內眥」者,乃太陽陽明之氣主於上下之目眥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 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齒者骨之餘分,肉屬骨,是以骨癲疾者顑,齒諸分肉皆滿。「骨居」者,骨肉不相親也。汗出煩悗者,病在足少陰腎,而上及於手少陰心也。嘔多沃沫,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