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耳,豈云法治病乎?

凡反胃證,得藥而愈者,切不可便與粥飯,惟以人參 五錢,陳皮二錢,老黃米一兩,作湯細啜,旬日之後,方 可食粥,倉廩未固,不宜便進米穀,常致不救。

《死證》

年滿六旬者難治。若稟厚善守禁忌。尊信醫藥。亦有 生者。又糞如羊屎者不治。口吐白沫者不治。胸腹嘈 痛如刀割者死。

《脈候》

緊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濇者反胃。沉緩無力,或大而 弱,為氣虛。數而無力,或濇小為血虛。弦為痰,滑亦為 痰。寸緊尺濇為胸滿,不能食而吐。又《難經》曰:「脈革則 吐逆。」

《趙獻可醫貫》

《噎膈論》

「噎膈」、「翻胃」、「關格」三者,名各不同,病原迥異,治宜區別, 不可不辨也。噎膈者,饑欲得食,但噎塞迎逆於咽喉、 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若 一入胃下,無不消化,不復出矣。惟男子年高者有之, 少無噎膈、翻胃者,飲食倍常,盡入於胃矣。但朝食暮 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腹中 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 出,故曰「反胃」,男女老少皆有之。關格者,粒米不欲食, 渴喜茶水,飲之少頃即吐出,復求飲復吐,飲之以藥, 熱藥入口即出,冷藥過時而出,大小便祕,名曰關格。 關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惟女人多有此 證,論噎膈。丹溪謂得之七情六淫,遂有火熱炎上之 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積而為痰為飲,被劫時暫得 快,不久復作。前藥再行,積成其熱,血液衰耗,胃脘乾 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食亦不 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 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祕少,若羊矢 然。必外避六淫,內節七情,飲食自養,滋血生津,以潤 腸胃,則金無畏火之炎,腎有生水之漸,氣清血和,則 脾氣健運,而食消傳化矣。丹溪之論甚妙,但噎膈反 胃,分別欠明,余獨喜其「火熱炎上之化,腎有生水之 漸」二句,深中病源,惜其見猶未真,以潤血為主,而不 直探乎腎中先天之原。故其立方,以四物中牛、羊乳 之類,加之竹瀝、韭汁,化痰化瘀,皆治標而不治本也。 豈知《內經》原無多語,唯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 腸、小腸、膀胱也。結謂結熱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 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膀胱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膀胱熱結則津液竭。然而三陽何以致結 熱?皆腎之病也。蓋腎主五液,又腎主大小便,腎與膀 胱為一臟一腑,腎水既乾,陽火偏盛,熬煎津液,三陽 熱結,則前後閉濇,下既不通,必反於上,直犯清道,上 沖吸門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何為水飲可入?食物 難下?蓋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反引動胃口之火,故難 入。水者陰類也,同氣相投,故可入口。吐白沫者,所飲 之水,沸而上騰也。糞如羊屎者,食入者少,查滓消盡, 腸亦乾,小而不寬大也。此證多是男子年高五十已 外得之,又必其人不絕色慾,潛問其由,又諱疾忌醫。 曰:「近來心事不美,多有鬱氣而然。」予意鬱固有之,或 以鬱故而為消愁解悶之事,不能無也。此十有八九, 亦不必深辨。但老人天真已絕,只有孤陽,只以養陰 為主。王太僕云:「食入即吐,是無水也;食久反出,是無 火也。無水者,壯水之主;無火者,益火之源。」褚侍中云: 上病療下,直須以六味地黃丸料,大劑煎飲,久服可 挽於十中之一二。又須絕嗜慾,遠房幃,薄滋味可也。 若曰溫胃,胃本不寒。若曰補胃,胃復不虛。若曰開鬱, 香燥之品,適以助火,《局方發揮》已有明訓。河間劉氏 下以承氣。鹹寒損胃。津液愈竭。無如補陰。燄光自滅。 世俗不明。余特詳揭。

論反胃《金匱要略》云:「趺陽脈浮而濇,浮則為虛,濇則 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 曰反胃。」予閱《函史列傳》,有一醫案云:「病反胃者,每食 至明日中晨,皆出不化,醫以煖胃藥投之罔效」,脈甚 微而弱,有國工視之,揆諸醫所用藥,無遠於病而不 效,心慊然,未有以悟也。讀東垣書,謂吐有三證:氣積 「寒也。上焦吐者從氣;中焦吐者從積,下焦從寒。今脈 沉而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利,大便祕,此下焦 吐也。法當通其閉,溫其寒,乃遂躍然專治下焦,散其 寒,徐以中焦藥和之而愈。」觀此可見下焦吐者,乃命 門火衰,鍋底無薪,不能蒸腐胃中水穀,腹中脹滿,不 得不吐也。王太僕所謂「食久反出,是無火也」,是矣。須 用益火之原,先以八味地黃丸補命門火,以扶脾土 之母,徐以附子理中湯理中焦,萬舉萬全。不知出此, 而徒以山樝、神麴平胃化食,適以速其亡也。 《論》:關格者,忽然而來,乃暴病也,大小便祕,渴飲水漿, 少頃則吐,又飲又吐,脣燥眼珠微紅,面赤或不赤,甚 者或心痛或不痛,自病起,粒米不思,滴水不得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