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前,朱奉議、成無己和於後,由是二者之名義紊矣。《金 匱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 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乾嘔噦,若 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觀 此,則仲景但指與乾嘔同類者言,何嘗指與欬逆言 乎?欬逆言其聲之纔發而遽止,雖發止相續,有至數 十聲者,然而短促不長,有若欬嗽之欬然,故曰欬逆。 噦逆則言其似欲嘔物以出,而無所出,但聲之濁惡, 長而有力,直至氣盡而後止,非如乾嘔之輕而不甚, 故二者皆由氣之逆上而作,故俱以逆言。傷寒雖以 辨脈、平脈法之欬逆與欬逆上氣視為吃忒,然安知 其不為欬而氣逆之病乎?故今不敢定其必為吃忒 也。《金匱要略》曰:「病欬逆,寸口脈微而數,此為肺癰。欬 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欬而上 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此三條者,皆是欬 而氣逆之病,豈可以欬逆專為吃忒哉?今傷寒家本 有吃忒,而《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卻無者,必亡 逸於散落之餘耳。雖吃忒為《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 諸篇所不言,決不可以噦為吃忒之欬逆,亦不可以 噦為欬,而氣逆之欬逆也。或曰:吾子以《要略》所謂噦 逆,非吃忒病,何後人治吃忒者,用橘皮竹茹湯而愈 乎?余曰:橘皮竹茹湯,辛甘之劑也,有散有緩,有和、有 補,其二證雖不同,而為邪正之氣怫鬱擾亂所致則 一,故用焉而皆愈。雖然,二證以一藥同治則可,以一 體同視則不可。

《朱震亨心法》

《論證治》

吃病,吃,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於口而作聲也。《書》 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 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 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蔕、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 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 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 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 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證。然有實者,不可不 知。

欬逆有痰,氣虛陰火,視其有餘不足治之。不足者,人 參白朮湯下大補丸。有餘並有痰者吐之,人參蘆之 類。痰凝氣滯而吃逆,用蜜水吐,此乃燥痰。不出 痰者,陳皮、半夏。氣虛,人參、白朮。陰火黃連、黃蘗、滑石。 欬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黃蘗、白芍、人參、白朮、陳皮, 加竹荊瀝服。

欬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由 逆而上,此證最危。亦有屬熱者,已見《傷寒證》。其有他 病發呃者,宜用半夏一兩,生薑半兩,水煎熱服。或理 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 十粒。

吐利後胃虛寒欬逆者,以「羌活附子湯。」或丁香十粒。 柿蔕十箇。切碎,水煎服。吐利後胃熱欬逆者,以竹皮 竹茹湯。

亦無別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 湯。加枳實、半夏。又或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 調氣散熱服之。氣逆用之最佳。

《明李梴醫學入門》

水寒相搏

噦即乾嘔,聲更重且長耳䭇乃胸間氣塞不通,胃脈 浮則為䭇,滑則為噦,皆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 飲冷水,水寒相搏,胃氣虛逆而上,理中湯加肉桂、丁 香以散寒下氣,茯苓半夏以消水。而不止者,橘皮乾 薑湯、橘皮竹茹湯。間有熱邪壅鬱,上下之氣不得通 者,俱小柴胡加生薑和之。熱甚便難者,小承氣下之; 便軟者,諸瀉心湯選用。溫病發渴飲冷作噦者,升麻 葛根湯加茅根。必用半夏散結氣也。用竹茹,清胃解 煩也。用生薑,散逆氣也。皆因氣逆所致。故生薑為嘔 家聖藥,熱者烏梅代之。

吃逆辨名

舊以為欬嗽之欬,俗又以為口吃之吃。虞花溪考《韻 書》,𩚬與呃通,乃氣逆上之名。又有以呃逆為噦者,噦 出聲然後吸,呃逆入聲,逆盡然後呼,出入呼吸不同。 兼嘔噦者,本於胃;不嘔噦者,本於肺。穀入於胃,胃氣 上注於肺,故寒氣與新穀氣相忤,逆而復於胃,故噫 噫有聲。所以丹溪力辨,乃相火自臍下直上衝胸,交 於厥陰。水火相搏而聲作也。

《證分陰陽》

陽證,發熱,口苦胸滿,脈弦數,小柴胡湯加竹茹。小便 閉,加茯苓,或豬苓湯。大便閉者,調胃承氣湯。少陰證, 失下,腹滿便閉,或純下清水,𩚬逆者,小承氣湯。陽明 身熱口渴,胸滿煩躁,脈洪數,𩚬逆者,火衝肺也,甘草 瀉心湯。

陰證,便軟胃寒,或因吐下虛極,惡寒脈細者,橘皮乾 薑湯。內寒厥冷者,羌活附子湯、丁香柿蔕散調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