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 欬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欬。」《陰 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欬嗽。」以此論之,則欬逆 為欬嗽無疑。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孫真人《千金》 曰:「欬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欬逆誤 作呃逆,失之遠矣。

劉宗厚曰:「呃逆一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 可專作寒論。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 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 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 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 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夫水性潤下,火性炎」 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 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挾熱者 涼而補之。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 逆,當以寒下之。如痰飲停畜,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 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當隨其邪之所在,涌之洩之, 清之利之也。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論證》

呃逆一證,古無是名,其在《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 連聲,故今以呃逆名之,於義亦妥。觀《內經》治噦之法, 以草刺鼻而嚏,及氣息迎引大驚之類,是皆治呃之 法。此噦本呃逆,無待辨也。自孫真人云:「遍尋方論無 此名」,遂以欬逆為噦,因致後世訛傳,乃以欬逆、乾嘔、 噫氣之類,互相淆亂,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 亦不可不正也。

欬逆之名,原出《內經》,本以欬嗽氣逆者為言。如《氣交 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甚則喘欬逆氣。」此因喘欬以致 氣逆,故云欬逆氣也。又曰:欬逆甚而血溢。正以欬逆 不止,而血隨氣溢,則病之常也,未聞以呃逆而見血 者也。即如《六元正紀大論》云:「金鬱之發,民病欬逆者」, 亦是此意。此欬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後世諸 公乃悉以噦為欬逆,豈皆未之詳察耶?及觀丹溪之 言,在《纂要》則曰:「孫真人誤以噦為欬逆,是謂噦,非欬 逆也」;在《心法附錄》則曰:「欬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 呃,此又謂噦即欬逆也。」在嘔吐門則又曰:「有聲有物, 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此又以乾嘔為噦也。前 後不一,何其自謬若此?再如海藏、河間諸公,有以噦 為乾嘔者,有以欬逆為噫者,總皆謬矣。蓋嘔即吐之 類,但吐而無物者曰嘔,嘔而有物者曰吐,腹脹噯氣 者曰噫,逆氣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自有 正名,顧可紛紛若是乎?茲余析而判之曰:「噦者,呃逆 也,非欬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乾嘔 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 也。非欬逆也。後人但以此為鑑。則異說之疑。可盡釋 矣。

呃逆證,有傷寒,有雜證,其在古人,則悉以虛寒為言, 惟丹溪引《內經》之言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病人見 此,似為死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余向見此說,疑 其與古人相左,不以為然。蓋亦謂此證必屬虛寒,何 有實熱?茲及晚年歷驗,始有定見,乃知丹溪此言為 不誣也。雖其中寒、熱、虛實,亦有不同,然致呃之因,總 「由氣逆,氣逆於下,則直衝於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 無呃,故致之之因,所以必由氣也。欲得其象,不見雨 中之雷,水中之浡乎?夫陽為陰蔽,所以為雷,而轟轟 不已者,此火為雷之本,而火即氣也;氣為水覆,所以 為浡,而汨汨不已者,此氣為浡之本,而氣即陽也。然 病在氣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 一曰寒,二曰熱,三曰「虛脫。寒呃可溫可散,寒去則氣 自舒也;熱呃可降可清,火靜而氣自平也。惟虛脫」之 呃,則誠危殆之證,其或免者,亦萬幸矣。

《論治》

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 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 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 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逆,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 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 有虧竭而然。然實證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 危之候也。

寒滯為呃者,或以風寒,或以生冷,或其臟氣本寒,偶 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 皮湯、三因丁香散,或二陳湯加生薑五七片,或佐關 煎,或甘草乾薑湯、橘皮乾薑湯之類,皆可酌用。若寒 之甚者,漿水散或四逆湯。

胃火為呃者,其證極多。但察其脈見滑實,而形氣不 虛,胸膈有滯,或大便堅實,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 所以上衝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飲為最 妙。余嘗治愈多人,皆此證也。

氣逆為噦而兼脹悶者,宜加減二陳湯加烏藥,或《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