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1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惡熱也。」

以此辨陽明中風之外證。正兼太陽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 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 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以此辨陽明中風之裏證。按此屬正陽陽明可下者。當置中篇以全文。不便分割。讀者識之可也。

問曰:「病有一日得之。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 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以此辨陽明傷寒之外證,正兼太陽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 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以此辨陽明傷寒之裏證。」按此屬正陽陽明可下者。已上八條,見仲景於太陽傳入陽明之證,其辨認之法,即少變太陽之定例矣。蓋太陽有營衛之兩路,風則傷衛,寒則傷營,而陽明則營衛難以辨別,辨之全藉於脈與證。風邪之脈,傳至陽明,則緩去而遲;在寒邪之脈,傳至陽明,則緊去而浮;在風邪之脈,輕高而上前者,風邪本微,殊無內向之意,雖汗出少,而不為過也。寒邪之脈已至於實,則將去太陽而成可下之證,故發其汗太多,反為過也。至其辨證,則以能食不能食為諦。蓋陽邪能化穀,陰邪不能化穀之義也。又設四問,以辨風寒之在表在裏,而定汗下之權衡,何其明且盡耶。繇是推之,病已傳經,而太陽邪有未盡,其用桂枝麻黃二湯,即當狹小其制,不可使太過明矣。太陽邪已盡,其用承氣諸湯,即當竭蹶從事,不可使不及又明矣。或問:《經》言「一脈分為二病,謂營衛不同也。」是則十二經脈中,以營衛之故,分為二十四病矣。乃仲景於陽明一經,獨以能食不能食分營衛,至於少陽以後,更不申營衛之辨,其義何居?答曰:明哉問也!道之原也。叔和以後,諸賢俱有未徹。果識各經皆有營衛,曷為將仲景少陽經之文,編入太陽經中乎?後人更添蛇足,謂邪至陽明,則已過營衛,無復可言。果爾,則邪至少陽與三陰,其過營衛,不更遠乎?《靈樞》謂「營氣起於中焦,衛氣起於下焦,而行至中焦,胃中正」是營衛所起之源,混然未分,而外入之風寒,自難辨別也。至於少陽以下諸經,《內經》明有一脈分為二病之旨,仲景可以不贅。況始先中衛,其傳經必不轉中於營;始先中營,其傳經必不轉中於衛。然則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自可繇陽明而類推三陰各經矣。此等處,須細心體會,略一鹵莽,謬迷多矣。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 也。

發其汗。兼解肌發汗二義。汗出不徹。則未得如法。故邪不服而轉入陽明也。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 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勿令大泄下。

表未解而腹大滿﹐。則裏亦急﹐,故用小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 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皆是邪漸入裏之機﹐。故用小承氣湯和之﹐。少變不可下之例。然曰和﹐。則與用下之意不同矣。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後而腹脹滿,則邪不在胸,其為裏實可知。然但脹滿而不痛,自不宜用急下之法,少與調胃承氣可耳,此亦和法,非下法也。觀正陽陽明篇中,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如是之急者,止言當下,自可類推。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心下鞕滿,邪聚陽明之膈,正兼太陽也,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則邪氣未盡,真氣先脫,故主死。利止則邪去而真氣猶存,故自愈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屬太陽,嘔多則太陽未除,縱有陽明諸證,在所不計,故戒攻下。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 屬上焦也。

此條復辨嘔有太陽,亦有陽明,本自不同。若食穀欲嘔,則屬胃寒,與太陽之惡寒嘔逆,原為熱證者相遠,正恐誤以寒藥治寒嘔也。然服吳茱萸湯轉劇者,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 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此條「陽明中風。」俱該《傷寒》而言,俱太陽未除之。但以腹滿一端。知為熱入陽明。然終與大實大滿不同。若悮下。則外邪乘虛內陷。而腹愈滿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