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1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痛有積者,謂之太陽太陰,又謂之裏傳表,桂枝加芍 「藥湯,甚者加大黃。太陽病,下早,利不止,脈促,喘而汗 出,表未解也,葛根芩連湯。脈弦,胸滿者,梔豉湯吐之, 通治。」表多裏少者,白虎湯,或合小柴胡湯。裏多表少 者,五苓散,或合小柴胡湯。表裏俱急者,防風通聖散、 大柴胡湯。

當汗

太陽證,脈浮緊者,宜汗汗之;不解者,再與汗之。若失 其汗,則寒邪傳經,當看傳過何經,變出何病。若因汗 而反下滲,表邪乘虛內陷,則熱畜於裏,變為瘀血、懊 憹、痞氣、結胸等證。

當下

裏證具而脈沉實者,宜下。若下後熱不退,脈未和者, 猶當量虛實再下。若失下,則邪無從出。又或應下而 反汗之,則津液內竭,變為動悸等證。

不可汗

可汗者,脈證全在表也。若太早太過,則津液竭而變 生焉。有不可汗者,諸虛捐咽乾,口燥咽痛,瘡瘍淋瀝, 經水適至,諸失血吐沫,欬嗽壞證,臍中上下左右動 氣,風溫風濕濕溫脈遲微濇者,或厥而脈緊者,俱宜 和解,不宜汗。若強發之,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 而死。

不可下

可下者,脈證全在裏也。若太早太過,則水穀脫而變 生焉。有不可下者,諸虛咽腫,嘔吐,厥逆,結胸不轉,失 氣,臍中左右上下動氣,脈浮細,浮虛浮濇、帶表惡寒 等證,下之則危,隨宜以溫熱藥救之。

不可灸

陰陽二毒及少陰證,吐利及口和,背惡寒,脈微濇,屬 陽虛者宜灸。陰虛挾火,脈微數者,不宜灸。蓋外火能 助內火,灸則下體必重,皮骨焦肉消,或因此遺精潮 熱,欬唾見紅,皆火氣之所使也。《活人》云:凡灸後燒鍼 後證與火邪發狂者同,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治之。

不可吐

膈上寒飲乾嘔,少陰病也。四肢冷,胃虧也。脈微,下虛 也。誤吐內煩,損傷元氣,遂致不救者有之。若應吐而 反溫之,則毒氣鬱結於胃,而為發狂等證。

急下

傷寒熱氣入臟,流於少陰之經,咽絡焦,口燥渴,腎水 乾也。熱病熱不已,目睛不和,亦腎水乾也,皆急下以 救腎水。陽明發熱汗多,或已汗不解,腹滿痛,或讝狂 不大便者,皆急下以存胃液。傷寒脈弦而遲,弦為寒, 遲為臟;脈大而緊,大為陽,緊為寒,俱謂之陽中伏陰, 急下以分陰陽。又下利三部脈平,心下鞕者,內實也。 下利脈遲而滑,或浮大,按之反濇,惡食者,皆胃有宿 食也。但宿食忌巴霜,只宜用大黃蕩滌。

急溫

「脈沉厥冷,膈上寒飲,乾嘔,或時頭痛,皆寒氣上攻也, 急溫之,三味參萸湯。內寒已極,厥逆吐利,不渴靜踡, 陽和之氣欲絕,六脈若有若無,急溫之,四逆湯。」凡言 急者,病勢已篤,將有變革,非若他病可以緩也。他如 太陽汗出不止,汗後惡風,汗後煩躁,心悸身痛,皆宜 急用附子加於桂枝芍藥之類。三陽脈遲,腹痛,建中 「湯當先施也。」但一服中病即止,傷寒之藥皆然。

過經不解

傷寒六日,傳經已遍,七日當解,再傳至於十三日以 上不愈,謂之「過經。」汗下失宜,以致邪氣流連不已,神 昏讝語,胸滿潮渴,隨其表裏證見而調之,或從輕再 汗再下。如脈亂發躁,尺寸陷者危;如脈緩安睡,邪未 淨者,正未復耳,參胡芍藥湯調之。有大便下利而脈 和者,諸醫以丸藥下之,停留餘熱。凡過經氣虛,或加 異氣,宜與壞證參看。

暫補

凡尺寸遲弱,血少也,不問風寒初證雜證,俱忌汗吐 下,宜先以小建中湯或黃芪建中湯救脈。如素實者, 小柴胡湯亦好,俟脈不遲,方可施治。

大法

陰陽,病者為虛,不病者為實。表病裏和,則邪出於外, 而為陽虛陰盛,故發表不遠熱,而用辛甘之劑,所以 扶陽也。裏病表和,則邪入於內,而為陰虛陽盛,故攻 裏不遠寒,而用酸苦之藥,所以扶陰也。若陰經自受 寒邪,則為臟病。設陰陽氣將脫,急宜辛熱,回陽抑陰。 故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實實 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醫殺之耳,此汗下之樞機。 汗吐下溫解五法,各有不同。汗有大汗發表,微汗解 肌,以別輕重;下有急下,少與微和滲利,以分清濁。溫 有兼補者;吐有宣湧探引,或只寬利而不敢吐者,和 解則一而已。或曰:傷寒無補法,熱氣得補復盛,更復 下之,是重困也。惟虛煩裏寒陰證,不在此例。得中者, 五法動中肯綮。太過者,粗工猛進;不及者,中工從緩 從輕。凡傷寒汗下藥,一服中病即止,不必盡劑,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