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可也。吐後腹滿,可下之,邪氣在胸者,則可吐之,吐之 邪去則安。若吐後邪氣不去,加之腹脹滿者,是胸中 之邪,下傳入胃,擁而為實,故生脹滿,當須下之可也。 下後腹滿可吐者,邪氣在表,未傳入腑,而妄下之,邪 自表乘虛而入,鬱於胸中而為虛煩。氣上下不得通 利者,腹為之滿,故當吐之可也。凡為醫者,要識邪氣 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 氣之虛實。發汗、吐、下之不差,溫補鍼灸之適當,則《十 全》之功自可得也。」

少腹滿

傷寒少腹滿者,何以明之?少腹滿者,臍下滿是也。少 腹者,下焦所治。《難經》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 清濁,其治在臍下。」邪氣自上而下,至於下焦,結而不 利,故少腹滿也。胸中滿,心下滿,皆氣爾,即無物也。及 腹滿者,又有燥屎為之者。至於少腹滿者,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於此,而為之滿爾。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 天之陽,清陽歸之;身半已下,同地之陰,濁陰歸之。清 者在上,而濁者在下。《內經》謂「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 竅。」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是在上而滿者,氣也;在下而 滿者,物也。所謂物者,溺與血爾。邪氣聚於下焦,則津 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 滿而鞕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皆鞕滿而痛者,是邪 實也,須大陷胸湯下之。若但少腹鞕滿而痛,小便利 者,則是畜血之證。小便不利者,便是溺濇之證。《經》曰: 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又曰:少腹 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 證諦也。其小便利而少腹滿者,為太陽隨經,瘀血在 裡,太陽自入腑者也。《經》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 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 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氣湯主 之。是少腹鞕滿,為物聚於下可知矣。滲之利之,參酌 隨宜,可為上工。

煩熱

傷寒煩熱,何以明之?煩者,熱也,與發熱若同而異也, 發熱者,怫怫然發於肌表,有時而已者是也。煩者為 煩,而熱無時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熱,而煩熱為 熱所煩,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故謂之煩熱。經曰: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曰:「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 浮數者,再與桂枝湯。」又曰:「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 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即此觀之,煩為表熱 明矣。故又有煩疼,即是熱疼,又有煩渴,即是熱渴也。 以煩為熱,又何疑焉?至於胸中煩、心中煩、內煩、虛煩, 皆以煩為熱。設傷寒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 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與脈和大煩、目重,瞼 內際黃者,又皆為欲解。所以言大煩者。以肌表大熱。 則是邪熱欲去。泄達於外也。故為欲解。《內經》曰:「謹熟 陰陽。以意調之。」

虛煩

傷寒虛煩,何以明之?虛煩者,心中鬱鬱而煩也。有胸 中煩,有心中煩,有虛煩,諸如此者,皆熱也。若止云煩 者表熱也。及其邪熱傳裡,故有胸中煩、心中煩、虛煩 之別,三者要在觀其熱所從來,審其虛實,而治為不 同也。如不經發、汗、吐、下而煩者,則是傳經之熱不作。 膈實者,但多和解而已。故《經》曰:「心煩喜嘔」,或胸中煩 「而不嘔者,小柴胡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 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胸滿心煩者,豬膚 湯主之。是皆和解而徹熱者也。若因吐下發汗後而 煩者,則是內陷之煩,但多湧吐而已。發汗吐下後,虛 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 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 生薑豉湯主之。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 主之。圓藥大下後,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 之。是皆取吐而湧其熱者也。虛煩之狀,心中溫溫然 欲吐,憒憒然無奈,欲嘔不嘔,擾擾亂亂,是名煩也,非 吐則不能已。《經》曰: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 煩也,宜梔子豉湯。脈「乍結,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瓜蔕散。」二者證均是煩也,藥均是吐也,而 有輕重之不同。吐下發汗後,邪氣乘虛而入為煩者, 則謂之虛煩,與梔子豉湯,則是吐劑之輕者;不因吐 下發汗後,邪氣結於胸中,則為膈實,與瓜蔕散,則是 吐劑之重者。又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則是煩之 實者也,與調胃承氣湯下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煩者,則是煩之虛者也,與小建中湯補之。煩為熱也, 悸而煩復為主者,以悸為虛,悸甚而煩,故為虛也。少 陽之邪入腑者,煩而悸則為熱也。大抵先煩而悸者, 是為熱也。先悸而煩者,是為虛也。《內經》曰:「治病必先 求其本。」誠哉是言也。

煩躁

《傷寒》煩躁,何以明之?煩為擾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 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分之,煩也、躁也,有陰陽 之別焉。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