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餅,厚分許,以艾炷灸之,內服五香連𧄍湯,及鐵漿酢 調蚌殼灰塗之。更以《騎竹馬法》灸之。甚良。

按:「前證仍參首論主治,恐其表裏熱毒之不同,元氣虛實之不一也。」

《千金要論第十五》

《千金》云:「癰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發如米粒,即便 出膿,宜急斷口味,利去其毒,用騎竹馬灸法,或就患 處灼艾,重者四面中央,總灸一二百壯,更貼寒藥,其 效甚速。」

按:「前證若因元氣虧損,或因氣血相滯而患者,更當調補其內。」

《別脈辨證論第十六》

《伍氏》云:「癰疽之疾有二十餘證:熛發、痼發、石發、岩發、 蜂窠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有腸癰內發、 腦背發、眉發、顋頷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 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按:前證其名雖殊。處治之法。詳具各論。其肺癰胃脘癰別載。

《脈證第十七》

陳無擇云:「癰疽脈數,身無熱,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 乃發為癰。以手掩上,若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若脈不數,不熱而疼者,發於陰也,尤為惡證。凡熱甚 脈數,用漏蘆散并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投 五香連𧄍湯,仍依四節八事,次序三因以藥之,無有 不濟者也。」

按:前證洒淅惡寒,有屬瘡之表邪者,有屬脾肺之氣虛者。若潰後焮腫作痛,惡寒發熱,煩渴脈數,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仍參詳首論主之。

《用藥大綱第十八》

李氏云:「余之所著方論,靡不周備,但欲使治者一玩 味,次第用之,無有不效。今略書《用藥要領》節次於後: 一初患癰疽,便服內托散,以免後來口舌生瘡,仍用 騎竹馬,或隔蒜灸。」

一服五香連𧄍湯,如大便快即止,仍量人虛實。 一癰疽潰後,宜服排膿內補散,若嘔逆,用木香湯下。 一癰疽初作,便宜灼艾及麥飯石膏塗四圍,中留口 出毒。如瘡,《小通》傅之。既潰,用神異膏貼之。

一癰疽已潰,日用猪蹄湯淋洗,將愈之際,三日一次。 一癰疽將斂,宜用神異膏。如毒未盡,不可遽用生肌 之劑。

一、癰疽將安,宜用「加味十全大補湯」補其氣血,庶肌 肉易生。

一、背疽多先渴而後發,或先疽而後渴,不救多矣。若 服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 肌肉。

按前證及諸治法,各附四十七等論,當審用之。

一癰疽嘔逆有二:一因初發不服內托散,伏熱在心; 一因脾氣不正。若因伏熱在心者,心煩身熱,焮腫作 痛,宜用內托散三兩服。若因脾氣不正者,則不煩熱, 或聞穢氣作嘔,宜用嘉禾散。如有寒熱,用不換金正 氣散,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

按:前證治法,當與第《十一論》參看。

《嘔逆第十九》

李氏云:「癰疽嘔逆,是毒氣衝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 托散。」楊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絡,則背發 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 之,終夜大嘔,連進托裏散,嘔止瘡潰,赤水淋漓,四十 日而愈。又有患𤻤者,痛過徹嘔,服此即止。」今有病疽 不服此藥者,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按:用藥之法,有是病必用是藥。但今之脾胃虛寒,氣逆痰滯而嘔吐者,十居八九,熱毒內攻而嘔吐者,十纔一二,當參首論及第十一論主之。

《論源第二十》

夫癰疽之源,因於氣,或因於熱。以僕之管見亦有因 於膏粱、房勞、金石等藥者,故治法用菉豆、犀角、礬石、 國老膏、追毒丸,其屬毒明矣。華佗、《中藏》所言是毒,服 宣熱敗毒之藥,不必疑矣。

按:「前證若因金石所致,元氣充實者,誠宜此法。若膏粱積熱,房勞過度,脾腎虛損者,當滋其化源,不可拘執。」

《華佗論第二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腑畜毒不流,非獨因榮 衛壅塞而發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 喉舌者心之毒,發於肌肉者脾之毒,發於骨髓者腎 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之毒;發於 外者六腑之毒,發於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 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 「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膚 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近膚者久不愈 則傳氣成漏。」成蟲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 多痛少癢,或不疼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