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6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者為虛邪,母引子之鬼賊至由母能使子虛也。《內經》 云:『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此之謂也。妻來乘夫為 微邪,夫來乘妻為賊邪,法當瀉鬼補本臟,本臟自病』」 為正邪,當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經》云:「滋苗者必固其 根,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伐其本,則敗其真矣。 肝勝肺,則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 於申酉戌時,是肝真強也。《經》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謂 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主之。 劉宗厚云:「此皆五臟相勝,病機不離五行」,生尅制化 之理者,蓋小兒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慾,只是形體 脆弱,血氣未定,臟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臟氣虛實勝 乘之病。但世俗不審此理,往往遇是率指為外感內 傷而用藥,致枉死者多矣,悲夫!錢氏論時有脫略,幸 而潔古補之,今特參附,誠無窮之惠也。

五臟補瀉法

錢氏曰:「凡病先虛,或已經下,有合下者,必實其母,後 瀉其子也。假令肺虛而痰實,此可下之證,先當益脾, 後方瀉肺也。」

瀉青丸又名「瀉肝丸。」

錢氏謂「肝無補法,故無補肝藥。」王海藏以四物湯加 防風、羌活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名補肝丸。

又以瀉青丸去梔子、大黃,名「鎮肝丸」,治肝虛。

「導赤散」瀉丙小腸。

「瀉心湯」瀉丁心。

「安神丸」治心虛疳熱。神思恍惚。

《海藏》八物定志丸補心正藥。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海藏》云:「此劑補脾以燥濕。」東垣 云:「治胃中寒濕,嘔吐腹痛,瀉利清白之聖藥也。」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海藏》云:「瀉脾熱。」

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海藏》云:「杏仁本瀉肺,非若人參、 天門冬、麥門冬之類也。」

瀉白散又名瀉肺散。《海藏》云:「治肺熱骨蒸自汗,用此 直瀉之。」梔子、黃芩亦瀉肺,當以氣血分之。

地黃丸即《金匱》八味丸。去桂附。海藏云。治腎虛解顱。 即鬾病也。治脈毛而虛。

錢氏謂「腎無瀉法」,故無瀉腎藥。《海藏》瀉腎丸治脈洪 而實,即前地黃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 左手本部脈,若右尺洪實,以鳳髓丹瀉之。

《李梴醫學入門》

五臟形證

肝風目直手揗捻。

氣熱為外傷風,氣溫為內生風,熱則兩眥俱緊不轉。凡目直兼青者,必發驚,咬牙甚者亦發驚。肝主謀,故揗衣領亂捻物。風甚身強反張,力大瀉青。心乘風火相搏則發搐。導赤散渴,喘瀉白散,

虛則咬牙呵欠兼。

心不受熱,目連劄不搐,或發搐力小,俱當補腎治肝,腎氣丸,如心乘肝等兼證,詳見《綱目》。所謂乘者,猶乘車之乘,五臟相乘莫測。如肝病必先治肺補腎,然後審肝臟虛實而調之。餘臟倣此。

心驚難言合面臥。

心驚搐也,煩熱上竄,舌強欲言,不能叫哭,胸熱故欲合臥就涼,宜瀉心湯、導赤散,小生犀散,

虛則困臥驚悸添。

溫驚丸主之。

脾困身熱。渴不食。

脾困倦也。實則困,睡不露睛,身熱渴欲飲水,或閉或泄,黃赤色,宜「瀉黃散。」

虛則吐瀉風生痰。

虛則吐腥泄瀉,白色,多睡露睛,四肢漸次生風,或有痰,錢氏白朮散、異功散、理中丸。如肝乘脾,風泄而嘔,二陳湯加黃芩。

肺燥鼻乾手掐目。

肺燥則喘嗽,實則喘而氣盛,或渴,瀉白散潤之。「手掐眉目鼻面者,甘桔湯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胸熱復有風冷,胸滿,短氣喘嗽,瀉白散、大青膏主之。

虛則少氣喘無厭。

虛則脣白色,氣哽,長出少氣,先服「益黃散」,而後阿膠散。

腎寒畏明顱自解。

腎只不足,小兒腎虛,皆難養,多夭。有因病而致虛者可補。

下竄足熱火欲炎。

下竄者,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足熱不喜衣覆,心火下於腎部,宜腎氣丸或正氣湯。又肺病重見肝虛證,易治;見肝熱證,難治。蓋肺病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也。《經》曰: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後瀉肝。肺勝者,當補肝瀉肺。然嗽久虛羸,不可服瀉白散,宜腎氣丸。五臟病機,不離五行生尅制化之理,所以有臟腑虛實乘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