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7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前二味,調和得所,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薄荷湯下。

清上散證治準繩下同

治上焦風熱,耳出膿汁,頭面瘡癤;亦治胎熱,眼睛腫赤,糞色稠黃,肚脹啼哭,及身上紅腫。

川欝金 甘草 北桔梗 天花粉 乾葛 薄荷葉各等分。

右為末,入蜜拌勻,白湯下三五七分或一錢。仍用艾葉煎濃湯,溫浸足底,以引其熱下行。

當歸蘆薈丸

治肝膽風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 大便祕,小便黃。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

當歸、 龍膽草、 柴胡各一兩, 青黛、 膽星、 大黃、 蘆薈各五錢, 麝香五分, 梔子仁

黃芩、 黃連、 黃蘗各一兩, 木香二錢五分。

右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清黃散

治耳出黃膿,名曰「聤耳。」 內有風熱,外為水濕所干,醞久而成。

防風、 滑石飛,各五錢 炙草一錢 藿香葉、 酒黃連各二錢 梔子酒炒,三錢。

右為末,白湯調下二錢,食後服。

清白散

治肺熱痰火上壅,耳出白膿,名曰「纏耳」 ,兼治咳嗽。

桑皮、蜜炒 骨皮、 寒水石各三錢, 甘草一錢, 貝母二錢, 天花粉、 酒芩、 天門冬各一錢半。

右為末,以蜜水調,食後服,或《通草》煎湯下尤妙。

交感丹

治耳中疳臭,名曰「伍耳。」 或怒氣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聾聵。

香附子童便浸透炒,三錢 茯神 黃連各二錢 桂心 甘菊花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五分,燈心湯下。

禹餘糧丸

治聤耳出膿水

禹餘糧煅,醋焠七次 海螵蛸去背骨 百草霜 伏龍肝各二錢五分 大附子去皮臍,生用,一枚

右為末,以綿裹如圓眼核大,安耳內,日再易之。如不瘥,乃有蟲也。

龍骨散

治諸膿耳

枯礬、 龍骨、 胭脂肧,各一錢,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以綿裹杖子拭去耳中膿,再吹一字入耳中,日再。加海螵蛸一錢尤妙。

羊角散

治耳內膿汁不乾

山羊角燒存性。

右為末,每吹二三分入內,一日二次,三日全瘳。

滋陰地黃丸

治耳虛鳴。膿汁不乾。腎陰不足。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 牡丹皮、 甘菊花。

何首烏黑豆拌蒸三次, 黃蘗酒炒,各四錢

山茱萸五錢。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白蘞散

治小兒凍耳成瘡,或痒或痛。

黃蘗、 白蘞各半兩

右為末,先以湯洗瘡,後用生油調塗。

蔓荊子湯

治內熱耳出膿汁

「升麻 木通 麥冬 赤芍 生地黃 前胡 甘菊 甘草 桑皮 赤茯 蔓荊子」各等分。

右用薑棗水煎,食後服。

白龍散

一名「香礬散。」 治小兒腎臟盛而有熱,熱氣上衝於耳,津液結滯,則生膿汁。有因沐浴水入耳內,水濕停積,搏於血氣,蘊積成熱,亦令耳膿汁出,謂之「聤耳。」 久而不愈則成聾。

枯白礬、 黃丹、 龍骨各半兩, 麝香一錢。

右研極細,先以綿杖子撚盡耳內膿水,用藥一字,分摻兩耳,日二次,勿令風入。

加味逍遙散薛氏醫按下同

治小兒肝經怒火,致耳聾聵。

當歸 甘草炙 芍藥酒炒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炒,各七分

右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治乳母膏粱積熱,致兒耳聾聵虛鳴。

升麻五分, 生地黃、 牡丹皮、 黃連炒 當歸 柴胡、 山梔各三分。

右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