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類,皆其所宜。若微煩熱者,宜生脈散。熱甚者,宜硃 砂安神丸。或導赤散。驚哭多淚。忽啼忽止者是驚惕。 啼叫無淚。聲長不揚者是腹痛。

發搐

搐,抽搐也,是即驚之屬。但暴而甚者,謂之驚風,微而 緩者,謂之發搐,發搐不治,則漸成驚風矣。雖錢氏等 書,皆以時候之氣,五臟之證為論治,然病變不測,有 難以時氣拘者,是不若察見在之形證,因臟腑之虛 實,隨宜施治者之為得也。總之,小兒之實證無他,惟 東方之實及中央之滯耳。蓋東方木實,生火生風,而 「為熱為驚;中央土實,則生濕生滯,而為痰為積。」知斯 二者,則知所以治實矣。若小兒之虛證,則五臟皆有 之。如「心虛則驚惕不安;肺虛則氣促多汗;脾虛則為 嘔吐,為暴泄,為不食,為痞滿倦臥,為牙緊流涎,為手 足牽動;肝虛則為筋急血燥,為抽搐勁強,為斜視目 瞪;腎虛則為二便不禁,為津液枯槁,為聲不出,為戴 眼,為肢體厥逆,為火不歸源。」知此五者,則知所以治 虛矣。然此虛實之證,固亦多有疑似者,但以形色聲 音脈息,參而察之,則無有不燎然者。諸治實之法,當 從急驚;治虛之法,當從慢驚,及如後夜啼諸治法,已 盡其蘊,當并察之。總之,諸言實者,乃邪氣之實,非元 氣之實也。故治此者,切不可傷及元氣。若病已久。尤 當專顧腎脾。則根本完固。諸無不愈矣。

若曲腰啼叫,哭而無淚者,多係腹痛,宜木香散,或用 溫胃飲加木香。若脾腎寒甚而兼帶作痛者,宜陳氏 十二味異功散。若過用乳食,停滯作痛,邪實無虛而 啼者,宜保和丸、和胃飲加減主之,甚者宜消食丸。若 陰盛陽衰,心氣不足,至夜則神有不安而啼叫者,宜 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七福飲、祕旨安神丸。若面 青手冷,陽氣虛寒,心神驚怯而啼者,宜五君子煎,或 六味異功煎。甚者宜七福飲加炮乾薑、肉桂。若兼泄 瀉不乳,脾腎虛弱也,宜六神散。甚者養中煎、胃關煎。 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宜五君子煎、溫胃飲,或 六味異功煎加炮木香。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氣 虛弱也,宜五味異功散,或五君子煎加木香。若面色 白黑睛少,至夜分陰中陽虛而啼者,此肝腎之不足 也,宜六味丸、八味丸、理陰煎。若見燈見火愈啼者,心 熱也。心屬火,見火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 啼。其證面赤,手腹俱煖,口中氣熱是也。火之微者,宜 生脈散、導赤散。火之甚者,宜硃砂安神丸、人參黃連 散。若肝膽熱甚,木火相搏者,宜柴胡清肝散。大都此 證,或因吐瀉內亡津液,或稟賦腎陰不足,不能滋養 肝木,或乳母恚怒,肝火侮金,當用六君子湯補脾土 以生肺金,地黃丸壯腎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鬱悶而 致者,用加味歸脾湯。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湯。乳 母心肝熱搏者,柴胡清肝散。若因驚夜啼者,宜從前 《驚啼論》治。

《東醫寶鑑》

驚風證

小兒之病,急慢驚風,與夫痘疹等證,最為酷疾,以其 「吉凶反掌,生死須臾」故也。

小兒驚風,三發則為癇,乃惡證也。

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驚有急驚、慢驚、慢 脾風三者之異。

驚風先見證

凡乳兒欲發驚風者,先神志不定,恍惚懼人,劄眼上 視,左顧右盼,伸手握拳,悶鬱努氣,情態不如尋常,皆 驚風先見證也。

肝有風,目連劄不搐。有熱則目直視,亦不搐,得心熱 則搐。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

王氏曰:「木能勝土,熱動心神而生驚。」

錢氏曰:「肝風心火二臟交爭而致搐也。」

四證八候

四證者驚風痰熱也。其肝主風。其脾主痰。其肺作熱。 其心發驚。四證相臨。重者先發。

《八候》者,「一搐、二搦、三掣、四顫、五反、六引、七竄、八視。」 一搐者,臂肘搐縮。

二「搦」者,十指開合,搦之不已,即成握拳。男子看大拇 指,其指握在外為順,在裡為逆。女子反看之。

《三掣》者,肩膞搐掣,或連身跳起。

四顫者,或手、或腳、或頭、或身,四體顫動。

「五反」者,身首反張。

六引者,以手有如挽弓狀。男左手直,右手曲為順。右 直左曲為逆。女子反看之。

七竄者,眼上竄。高男子上竄為順。下竄為逆。女子 反看之。

八視者,男子斜目視。左為順視,右為逆視。女子反看 之。

痰搐

凡搐,痰因氣順,則痰化而搐自止。先以蘇合香丸,以 薄荷湯入薑汁化下,或星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