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 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 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後補之。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 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 補之。

不可醫者六

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 無血色,故不可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 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 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 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也。

惡心,吐乾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熱則 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乾吐嘔,面色 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 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 可治。

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 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 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 右畔。腎為賁豚,在臍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 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運轉不停,故其 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嗞啀 不生,肌肉髮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驚發動是也, 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 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 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 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 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 下糞裡白色也。

凡嬰孩所患積證,如覺一二日,先以百傷飲發表,次 當歸散水薑煎服。溫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 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凡有積滯,須辨虛實,況孩兒虛瘦,長短黑白,南北古 今不同,不可一概論也。予今之法,實者可服進食丸, 虛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兒丸。」

初患元氣未損之時,或腹脹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 用白餅子或木香檳榔丸下之,下後以白朮散或五 味異功散和之。渴加乾葛,吐加半夏,下而熱不退,或 作嘔作瀉,飲食不思,此脾胃俱傷也,用六君子湯。手 足指冷,喜飲熱湯,此脾胃虛寒也,前方加炮薑、木香。 面色黃白,目無精光,脾肺俱虛也,用四君子加柴胡、 升麻。腹痛泄痢下重,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發熱 晡熱,或瀉未已,脾氣下陷也。潮熱口渴,大便不調,欲 變疳證也,並用補中益氣湯,佐以肥兒丸。《經》云:邪之 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必以調脾為主, 而以消導佐之。古人所謂養正積自除,正此意也。

乳積

「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餿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 喫,停滯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調胃,後下牛 黃丸,取下妳積,後下勻氣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乳癖之候:面色青黃,發渴壯熱,吐乳多睡,口內生瘡, 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 度,便即乳兒,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迴轉,兒亦 睡著,乳滯偏於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

食積

肚硬而熱,于他處或瀉或嘔,因飲食過飽,飽後即睡 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積,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 「萬靈丸」即愈。

氣積

其候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夭矯啼叫,痢如蟹渤。此 因榮衛不和,二氣乖忤,日久得之。

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健脾散之類相夾 調理。

《祕錄》云:「治小兒氣癖。取三稜針作羹粥,以米麪為之, 與乳母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癇 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

脾中積

面黃如土色,或面帶虛浮,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 少,纔食便言臍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 先食硬物或冷物,所傷在脾。治之先下青金丸,取下 脾中積,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健脾散、萬靈 丸即愈。

驚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