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2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用人乳一鐘,人參一錢,桔梗一錢,枇杷葉三片,共煎, 濾渣服乳。或用沉香磨人乳服者,雖效,總不若此方 之屢見捷也。

《吐瀉》

《痘疹方》云:「痘疹吐瀉,蓋因脾胃不和,飲食不調,煩渴 嘔吐泄瀉,竝用白水散。然瘡疹皆賴脾土,脾土實則 易出易靨,萬物得土氣溫煖而生,吐瀉則傷脾土,遂 有更變之證。夏月中暑,煩渴瀉,或腹痛,或欠筋,用五 苓散加藿香。傷食吐瀉,用小異功散。手足並冷者,用 益黃散、荳蔻丸。頂陷灰白,用木香散。瘡正出而吐瀉」 者,或見血者,俱為逆證,難治。竊謂前證雖因脾胃不 和,然邪實上焦則宜吐,邪實下焦,則宜瀉。如吐瀉噯 腐吞酸,皆宜宣發,但微甚不同耳。張翼之云:「若痘疹 吐瀉少食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 為表裡俱虛,合用十二味異功散救之。」甚至薑附、靈 砂亦可用。若止裡虛,去官桂;止表虛,減肉豆蔻。若能 食,便祕倒靨,為裡實而補,當用錢氏及丹溪法下之。 皆為能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毒。紅活綻凸為 表實,表實而補,則潰瀾不結痂。凡痘見斑,便忌葛根 湯,恐發表虛也。如有更變,當隨證治之。

吐瀉有冷熱二證:吐而不渴,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 此冷證也,益黃、理中輩主之,或四君子加木香、豆蔻 亦妙。既吐且渴,雖瀉而手足心熱,面赤,居處喜冷,此 熱證也,五苓散、竹葉石膏湯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錢氏云:「此 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百問方》用香蘇飲,吐 加半夏、茯苓、白芍,瀉加白朮、茯苓。煩躁吐渴瀉者,亦 熱也,白朮散最當,紫草木香湯亦可。

初發熱。自利而吐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

更詳審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黃或青綠 者,其氣臭者,皆熱也。若吐清痰之水,利下清白不臭, 未可作熱治之,乃內虛也,四君子湯加訶子肉及益 黃散。

一云:「痘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挾宿食 也,四君子湯加砂仁、橘紅,或中和散。有宿食者,用紫 霜丸。」

發熱時。吐瀉不止。身熱口渴者。四苓散加黃連、淡竹 葉。煎服。

起脹灌膿時。吐利並作。宜急治之。胃寒者。益黃散、理 中湯。胃熱者。黃芩半夏湯調四苓散。

靨後吐瀉,亦分冷熱,冷者亦宜益黃、理中輩,熱者四 苓散、竹葉石膏湯加橘皮,或竹茹湯亦可。

凡瘡痘已經大吐大瀉之後,上下俱脫,即當用大補 之劑,縱有他證,皆以虛論。庸醫每不顧人元氣,用藥 尅削而致夭枉者,淊淊皆是,可恨也。

《吐逆》

胃為水穀之海,上通乎咽內而不出。如初發熱有吐 逆之證,此火邪犯胃,其氣上逆,治之則易。若自出現 以至收靨,有是證者,乃瘡集於咽門,攻於胃脘,吞嚥 不利,治之則難。由於不知預解咽喉之法,漸變為失 音嗆水,而不可救矣。

痘瘡吐逆無痰,益黃散;有痰,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 不止者,加丁香。

胃寒者宜之。胃熱宜加蘆根茅根枇杷葉黃連。

若吐而瀉者,亦宜益黃散及陳氏木香散、異功散。 吐而身熱煩渴,腹滿喘,大小便澀,面赤者,當利小便。 不瘥者,宣風散下之。

「前證若手足並冷,渴飲熱湯,或腹作痛,中氣虛寒也, 宜用益黃散。手足不冷,吐逆痰涎,中氣虛弱也,宜用 橘皮半夏湯。手足竝熱,熱毒壅滯也,宜用導赤散。口 乾飲乳不徹,胃經氣熱也,宜用竹茹湯。吐逆不乳,或 吐乳酸穢,此脾氣虛而乳食停滯也,宜枳朮丸。 如初發熱,暴吐不止,此火氣上逆也,茱連散主之。」 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主之。 如因傷食而嘔吐者。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

如無上證而嘔噦者,人以胃氣為本,胃者土也,土敗 則木來侮之。今木挾相火之勢,上乘乎胃,其氣自臍 下直犯清道,上出於賁門,胃上口也。微則乾嘔,甚則 噦,土敗之象也。《太素》曰:「絃絕者其聲嘶敗,木陳者其 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短鍼無取,毒藥無攻」,謂不治也。

《瀉利》

凡瘡未出而利者,邪氣并於裡,腸胃熱甚,而傳化失 常也,黃芩湯主之。

如自利清白色者,為裡寒,理中湯主之。

瘡已出而利者,邪氣并於表,正氣方逐邪氣。主乎表 而不主裡,則裡氣虛,不能停納水穀,故亦自利也,宜 從氣虛而治,九味理中湯倍人參,加黃芪白芍藥, 瘡疹所忌。內虛泄瀉,凡覺腹痛,或漉漉響趨小腹者, 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九味理中湯治之不止,此 開腸洞泄,惟澀劑可以收之。荳蔻丸不止,則用真鴉 片配蓮肉粉止之。庸醫每不敢用澀藥,恐澀住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