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2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九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七十一

  痘疹門十三

  王綸明醫雜著序次丹溪痘瘡治法 出痘發搐

  蔡維藩痘疹方論{{Annotation|受病之源 諸熱證 預防法 避忌方 以形勢分輕

  重 以日期分輕重 疏利 虛寒不足 實熱有餘 斑疔形狀 變壞歸腎 斑爛 虛

  脫 驚搐有生死 痛癢分虛實 吐瀉不食 煩躁口渴 寒戰咬牙 腹脹喘急 咳嗽

   狂叫喘呼 大小便不通 瘀血便血 咽喉疼痛聲啞 血氣分勇怯 餘毒破爛 氣

  盛收斂之難 收靨分等第 空殼無漿 餘毒有緩急 熱毒壅遏在肢節 熱毒壅遏在

  口齒 熱毒壅遏在眼目 津液 靨後調養 斑疹水痘大痘所出難易 痘疹所屬經絡

   傷寒產後與痘疹傳變證治 寒熱用藥不同

藝術典第四百九十一卷

醫部彙考四百七十一

痘疹門十三

《明王綸明醫雜著》

《序次丹溪痘瘡治法》

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脣紅,身 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始發之時,有 因傷風傷寒而得,有因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嘔 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或為竄眼驚搐如 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 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 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蓋瘡疹屬陽,腎臟無證, 耳與骩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又不若視其 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于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 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 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 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鬆 耳。蓋毒發于表,如苟妄汗,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 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毒根于裏,如苟 妄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 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骩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 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以此觀之,瘡疹證 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從 表入裏,瘡疹所發,從裏出表故也。如欲解肌,乾葛紫 蘇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祕結,則與犀角地 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 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若小 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 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凡痘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瘡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已發未發,並與紫蘇飲。但覺身熱,證似傷寒,若未 見瘡,疑似未明,且先以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 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但一見紅點, 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 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樝、大力子,其 瘡稀疏而易愈。

凡痘初出時,或未見時,宜服後方,多者令少,重者令 輕。方:以絲瓜近蔕三寸,連瓜子皮燒灰存性為末,砂 糖拌乾吃,入硃砂末亦可。又方:硃砂為末,蜜水調服, 多者可減,少者叫無。

凡痘瘡發熱之時,便以惡實子為末,蜜調貼顖門上, 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樝、 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

初出之時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參、芪、芎、朮、升麻、葛根、 甘草、木香、丁香酒洗當歸、白芍藥。若大便瀉,加訶子、 肉豆蔻。

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故也。

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 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用。

凡瘡已出。可少與化毒湯。

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 木通湯,或快斑散、絲瓜湯。」

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疏則無毒,密則有毒。以涼藥解之,雖數十貼亦不妨。 無害眼之患。

灰白色,靜者、怯者,作寒看;齊湧者、燥者、焮發者,作熱 看。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中黑陷 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分表裏虛實,吐瀉少食為裏虛,不吐瀉能食 為裏實,裏實而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