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2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九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七十四

  痘疹門十六

  徐春甫痘疹洩祕痘疹表裏不同 痘夾疹 發熱久解散多必輕 痘本

  胎毒 痘發心經 出辨吉凶 不用服藥例 合用服藥例 驚搐 嘔吐 泄瀉 喘渴

   脹祕 白塌 黑陷 痒 痛 痘疔 斑疹 斑爛 聲啞水嗆 寒戰咬牙 面目發

  腫 晝夜啼哭 不乳食 入目 不灌漿 不結痂 不落痂 瘢痕凹凸 痘後癰節

  痘後餘熱 形證輕重 首尾可畏 蠟紅白黑四色辨 順候 逆候 惡候 順逆險按

  期候法 三四日間 四五日間 五六日間 漿滿候 回漿候 結痂候 還元候 解

  熱稀痘 始終調攝 解表 攻裏 托裏 養胃 輕重 發熱三朝 出痘三朝 灌漿

  三朝 回漿三朝 結靨三朝 治例 預解 護眼 首尾不可汗下辨 避忌 不治證

藝術典第四百九十四卷

醫部彙考四百七十四

痘疹門十六

《明徐春甫痘疹洩祕》

《痘疹表裏不同》

痘之與疹,雖皆中於胎毒,其原雖同,其證則異。原孕 成之初,先有臟而後有腑。臟乃積受之地,腑乃傳送 之所。臟屬陰為裏,故其受毒為最深,而痘所以久熱 而難出;腑屬陽為表,故其受毒淺,而疹所以暴熱而 易生。

痘瘡出於臟,故在肌肉血脈之間,必先出紅斑,而後 漸起如豆,故名曰「痘。」

疹子出於腑,故在皮膚之下,而出皮膚之上,其形如 麻,一出而沒,故名曰「痳。」

痘自裏而出於臟,故重;疹自表而出於腑,故輕。 痘證早晨身微熱,午後大熱,眼睛黃色,兩脅下吸吸 然動,甚則發驚搐,此屬心臟病,稍有失治,或裏虛則 青陷入而不能救。

疹證早晨微熱,午後亦大熱,眼白珠赤色而不黃,手 足冷而吐逆,此屬肺臟病,隨熱發散,則易生易沒而 愈為不難。

甫按:「痘難疹易」之說,此則自其世俗常情而言之,其 有所感入深,胃氣原弱,又或因瀉痢而出之不快,或 發之未透,而隨現隨收,因之邪氣漸入於胃,必瀉不 已而復發,加之喘促為必死矣。若然,是亦不可以易 易言之耳。所以疹證又何可以輕視之耶。凡覺出疹 略見虛弱,當先補養脾胃,欲出不出,急宜托裏發表 以助之。首尾俱不可瀉。一如痘證同也。

支氏曰:「疹證之發,多在天行癘氣傳染之時,沿門比 屋相傳,輕重相等。發熱之間,或咳嗽噴嚏,鼻流清涕, 眼胞浮腫腮赤,或覺淚汪汪,或惡心嘔噦,即是疹候。 便宜用解毒發散之藥,依時令輕重催發出外,不使 停留於中,自無後患。然其所發,但以六時即收為度, 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妙,如午後出者」 子後收之類。若一出即收者,失之太速,或一出之後, 連延三四日不收者,此毒太甚,外發未盡,內有餘邪 所致,須與化斑解毒等湯,如元參石膏之屬。

又有疹既收回,餘毒未盡,三日之外,又復發出,至五 六次不已者,此因發熱之時,不避風寒,邪氣鬱於肌 肉之間,留連不散,雖得前解發之劑,終不舒暢。若出 疹之際有雜證,亦當隨證而治之。

凡疹證發熱之時,或嘔吐,或自利,或滯下者,皆火邪 內迫,毒氣所行之地而隨病也。「吐者,竹茹石膏湯;自 利者,升麻澤瀉湯。滯下者,黃芩芍藥湯加黃連、枳殼。 實者,少加大黃微下之。虛者通加人參以佐之。」

《痘夾疹》

痘瘡之發,常觸於天行時氣,疹之發,多中於時氣風 寒,本非尋常竝發者。或有齊發竝出,此謂之「兩感歲 氣」,臟腑擊動,表裏交征,皆為不順之候。如痘稀疏,可 用升麻湯解之,疹散痘出,隨證調治。如痘太盛,其疹 雖解,氣血重傷,至於收斂脫落,終難痊妥。惟以保養 脾胃,調和氣血,庶幾能濟。

《發熱久解散多必輕》

凡小兒感時行發熱,當用解毒發表之劑為第一法。 若能於發熱之初用力,則痘疹自稀,或稠亦勢輕也。 何則?不知此義,失於解散,或一熱即出,此痘多危。蓋 邪毒在中,未嘗少敗,縱是正氣充完,亦終為之累。世 謂「服藥預先防之,則終身不出」,斯亦理之所必無也。 蓋痘毒為人身所必有,謂之所感有淺深,所發有遲 早,固勢然也。

於其感發之際,解散毒邪,痘疹自輕而得吉。如「《傷寒 證》治失於其時,則有胃爛發斑」,「《春瘟證》治失於其時, 則有溫毒發斑。」由此而知發熱之初,若早為解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