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89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約僅二年久,飲食起居與世間無異。嘗有駛卒持書 至曰:「真仙邀迎國母,請赴瓊室。」即命而出。自此旬日 或一月必往,其眾悉從楊獨處洞中,他日言於母,乞 侍行。母曰:「汝是凡人,欲去不得。」如是者累累致懇,忽 許之,飄然履虛,如躡煙雲。至一館宇,優樂盤餚,極為 豐潔。主者占位而坐,鬼母導楊伏於卓幃,戒以屏息 勿動。移時宴罷,乃焚燒楮鏹,漸次聞人哭聲,審聽之, 蓋其妻子與姻戚也。楊從卓下出,喚家人名,皆以為 鬼物,交唾罵。唯妻泣曰:「汝沒於大海,杳無消息。當時 發喪行服,招魂卜葬,今夕除靈,故設水陸做道場追 薦,何得在此?莫是別有強魂附託耶?」楊曰:「我真是人, 元不曾死,具道所值遇曲折,方信為然。」鬼母在外招 喚,繼以怒罵,然不能相近,少頃寂然。楊氏呼醫用藥, 調補幾歲顏狀復始。

《鬼國,續祀》福州福清海商楊氏,父子三人,同溺于大 洋,共附一木,遂漂墜鬼國中,煙火聚落,悉如人世。但 其人形軀枯悴,生理窮窶,每相報云:「去某州某縣」赴 法會,則各有喜色,往往盡室以行,大率醉歸,挾餘饌 分餉三楊賴以充饑。或數日不值,枵腹竟夕。居數年, 不堪鬼氣薰蒸,父兄皆死,唯幼子存。一日,見飛符使 者從天而下,訪問此子。眾鬼謀曰:「使去則不可,若不 去,又已有他姓名,將奈之何?」或曰:「令隨隊而行亦可。」 戒楊瞑目勿開。既登塗,耳畔聞風雨波濤之聲甚厲, 良久,腳履平地,見僧振鈴咒食,眾合掌盡入,引楊生 蔽身大樹之上,時持食物出餽,忽振鈴,群誦《大悲咒》。 楊少年時能之,自墮異域,已廢亡,一聽其聲便能憶, 亦隨口持諷,鬼不復相親。會散掃跡,楊彷徨到曉往 來,見者指為猿猱,乃下樹與人說本末,始認得夜來 法席正其家也。楊氏一門且疑且畏,妻亦不敢深相 認識。經日驗其無他,方悲泣存問,積久漸復人色。 《齊東野語》:端平襄州之禍至慘也。先是郡廳相對有 雅歌樓,雄麗特甚。一日趙武仲方坐衙,忽睹樓中妓 女人物,雜遝宴飲。武仲怒,以為僚屬置宴,略不避忌, 亟遣人覘之,則樓門扄鐍甚嚴,凝塵滿室,識者已疑 其不祥,章叔恭特為倅。一夕,坐中堂閱案牘,至夜分, 忽若有人自後呼之曰:「快去,快去,此地不久也。」心疑 之而未深信。越月而亂作,益知禍患有定數,鬼神固 已先知矣。此事皆叔恭得之目擊云。

《番禺雜記》:「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人從 之,多得異物。」

《括異志》:嘉興府周大郎,每賣香時,纔與人評直,或疑 其不中,周曰:「此香若不好,願出門,當逢惡神撲死。」常 以此誓為詞。淳祐年間,忽一日過府後橋,如逢一物 絆倒,眾即扶持,氣已絕矣。

《睽車志》:「葛森先初在長山,乘虎使鬼,無處不至。 南蠻俗尚巫鬼,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又置小鬼,主 一姓。」

《武進縣志》:「宋華僑者,晉陵冠族,事俗禱,頗通鬼神。常 夢與共饗醊臥覺則醉吐狼籍。神每有遣使前後十 數,稍稽違便受譴。僑忿患,遂入道,于鬼事漸息。仙真 來遊,始亦止是夢,積年乃夜中形見。裴清靈、周紫陽 至,皆使通傳旨意于長史。而僑性輕疏,多漏說冥旨 被責,仍以楊君代之。僑後遷江城縣令,家因居焉。今」 江城諸華,皆其苗裔也。

《金史楊伯雄傳》:海陵篡立數月,伯雄遷右補闕,改修 起居注。海陵銳於求治,講論每至夜分,嘗問鬼神事。 伯雄進曰:「漢文帝召見賈生,夜半前席,不問百姓而 問鬼神,後世頗譏之。陛下不以臣愚陋,幸及天下大 計,鬼神之事,未之學也。」海陵曰:「但言之,以釋永夜倦 思。」伯雄不得己,乃曰:「臣家有一卷書,記人死復生。」或 問冥官何以免罪,答曰:「汝置一曆,白日所為,暮夜書 之。不可書者,是不可為也。」海陵為之改容。

《輟畊錄》:暨陽之南門橋軍人張旺者,人咸稱之曰「張 牌。」素凶狠無賴,嘗夜盜城西田父菜,被執,濡其首,溺 池而釋之,以故恨入骨髓,每思有以為報而未能。一 夕宿火瓦罌,往燒其家,道由觀溝,時月色微明,畫師 吳碧山尚未寢,偶聞步履聲,穴窗窺之,見張前行而 殤鬼百數踵其後,飯頃又聞步履聲,復窺之,則張回 而青衣童子二人前導焉。吳甚驚怪,蓋張乃吳常所 厚善者。詰旦往叩張,張初不承,及語之審,因以前事 告,且曰:「我實欲燬其室,以快所憤。因念冤冤相報,無 有了時。」遂棄火歸,他無見也。吳乃告以其詳,張大感 悟曰:「一念之頃,可不謹哉!」即捨族出家,人又咸稱之 曰張道人。後竟得道云。此在至正五「年事也。」

《瑯嬛記》:一人畏鬼,夜忌野行。應元曉之曰:「天下之可 見處,則人物,不可見處,皆鬼神也,故有幽明之別。使 鬼神而無乎,則雖曠野更深,亦何必有;使鬼神而有 乎,則身之左右前後,白晝之中,無非鬼神也。汝不見 所謂箕仙者乎?此亦鬼也。甫焚符誦咒,隨感而至,豈 擇野外乎?故君子不懈惰於闇室,不矯飾於廣坐。莊」 生有云:「無人非,無鬼責」,正謂是也。子苟正心修行,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