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89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光「滿殿,蔽燈燭,睹靈仙儀衛。天尊至,朕再拜殿下。俄 黃霧起,須臾霧散,由西陛升,見侍從在東陛。天尊就 坐,有六人揖天尊而後坐。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 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 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電夢天 人,生於壽丘。後唐時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總治 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 怠前志』。」即離坐乘雲而去。王旦等皆再拜稱賀。即召 旦等至延恩殿,歷觀臨降之所,并布告天下。命參知 政事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龍圖閣待制陳彭年與 禮官修《崇奉儀注》。閏十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號 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聖祖母 號曰「元天大聖。」后遣官就南郊設昊天及四位告之。 大中祥符六年,鑄玉皇尊像,奉安于玉清宮。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六年三月乙卯,建安軍 鑄玉皇尊像成,以丁謂為迎奉使。五月甲辰,聖像至。 丙午,詔聖像所經郡邑,減繫囚死罪,流以下釋之。升 建安軍為真州。乙卯,謁聖像,奉安于玉清宮。」

大中祥符七年,上「玉皇大帝」尊號。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七年九月辛卯,尊上玉 皇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 帝。」按《禮志》:「大中祥符七年,改奉元宮為明道宮,奉 安玉皇大帝像。」七年九月,即滋福殿設玉皇像,奉 聖號匣,安於朝元殿後天書刻玉幄次。詔以來年正 月上玉帝聖號,帝親撰文,及天書下,亦以此日奏告, 仍定儀式班之。

大中祥符八年,尊上玉皇大帝聖號。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八年春正月「壬午,謁玉 清昭應宮,奉表告尊上玉皇大天帝聖號,奉安刻玉 天書於寶符閣。」按《禮志》:大中祥符八年正月朔,駕 詣玉清昭應宮,奉表奏告上玉皇大帝聖號曰「太上 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奉刻玉天書, 安於寶符閣,以帝御容侍立於側,升閣酌獻。」

天禧元年上玉皇大帝寶冊袞服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元年「春正月朔,詣玉清昭應 宮,薦獻上玉皇大天帝寶冊、袞服。乙卯,宰相讀天書 于天安殿,遂幸玉清昭應宮,作《欽承寶訓述》示群臣。」

按祀典之稱玉皇始此而本末未詳今錄近世所奉玉皇本行集經於後恐是經或始於此時也

按《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爾時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 玉京金闕七寶元苑玉皇宮殿,陞光明座,與無鞅數 眾宣說靈寶清淨真一不二法門。是時玉皇尊帝與 諸天真飛天大聖無極神王、靈童玉女九千萬人,清 齋建節,侍在側焉。於是玉帝知時欲至,即於會前舉 六通力,放大光明,遍照諸天無極梵剎一切境界皆」 大震動,十方無極一切世界,俱同琉璃玻璃,無有隔 礙。十方聖眾並乘五色瓊輪,琅輿碧輦,九色元龍、十 絕羽蓋,麟舞鳳唱,嘯歌嗈嗈,靈妃散花,金童揚煙,讚 詠《洞章》,浮空而來。是時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薩,四 眾八部,承斯光照,皆乘金碧飛雲玉輿,九霞流景,慶 霄四會,三辰吐芳,飛香八湊,旋繞道前,雨眾妙花,如 雲而下,遍覆會前。是時帝光遍照諸天,下燭十方無 極世界,同元都境。凡彼人間,上近九天,通接交連,至 親至邇。凡彼下方無極世界,山陵坡坂,溝澗溪谷,緬 平如掌,六合至邇,三境非遼。天寶臺殿,星羅人間,瓊 瑰羅列,朗耀雲衢。七寶欄楯,以界道路,玉樹仙花,蒨 燦珠實,景秀丹田,芝草綿覆。時彼下方皆見諸天鈞 天妙樂,隨光旋轉,自然振響。又復皆見鸞嘯鳳唱,飛 鳴應節,龍戲麟盤,翔舞天端。諸天寶花,零亂散落,遍 滿道路。是時凡聖駭異,幽闇開光,天人悅慶,踴躍懽 忻。凡夫學士,盡得飛昇。仰觀劫仞寶臺,俯眄紫雲彌 羅。是諸世界一切人民,咸臻道炁,白首面皺,皆得化 度,紺「髮朱顏,少壯幼稚,轉增形容,光澤美好,苦惱痊 平,普蒙解脫,安樂快然,天下歌謠,欣國太平。當爾之 時,神風遐著,萬炁揚津,天震地裂,枯骨更生,沉尸飛 魄,皆得復形酆都鐵圍,長夜九幽,即時破壞地獄苦 魂,化生諸天王惡道苦,一時解脫。」時諸罪眾以斯光 力,得生十方諸大天宮。爾時,玉帝即分身遍於十方 諸大天宮,令諸天宮自然化現,白玉為京,黃金為闕 七寶元苑大光明殿,具光明座,幢節旛蓋,異寶奇花, 遍布是處。爾時,玉帝即以所分之身,遍於是處白玉 京中黃金闕內七寶元苑大光明殿光明座上,普為 十方演說清淨解脫之道。時化玉帝各以無量天真 大聖、妙行真人、靈妃玉女侍列左右。是諸玉女,顏容 姝妙,端麗奇特;天珍異寶,莊嚴身相,言音清徹,眾所 樂聞。是諸玉女,其身復出微妙解脫自然之香,是香 芬馥,周遍諸天極妙樂土,及諸大地一切福處。六道 一切眾生聞是香者,普蒙開度,所謂天道、人道、魔道、 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 聞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轉增天福。若諸人 道,王臣兆庶,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長壽之 樂,身或滅度,乃得脫殼尸解之道。若諸魔道,一切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