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起領門人,至衛州隆善寺,仍為偽夏竇建德、齊善 行等請知僧事。武德五年,大統天下,入太行抱犢山, 教徒學《念處法》。由是四方負笈,山路成蹊。貞觀四年, 衛州刺史裴萬頃與諸官人請令下山,日日受戒,大 有弘利。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四更,忽告門 人:「吾夜中於諸法得解脫,謂成無學,不謂天帝等迎。」 言已而絕。將殯於山,而哀慟不止。天極清朗,無雲而 降細雨,眾咸異焉。時年八十五矣。
靜之
按《續高僧傳》:「靜之姓趙,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絕無 息嗣,祈求遍至,而無所果。遂念觀音,旬內有娠,能令 母氏厭惡,欲染辛腥永絕。誕育之後,年七八歲,樂阿 彌陀觀,依文修學,隨位並成。行見美境,骨觀明淨,性 樂出家,既有一子,誓而不許,隨父任蜀,不久崩亡,意 欲為父焚身報德。有一賢人引《金剛般若》云:『捨身不 如持經』。」乃迴心剃剪,用伸罔極。一入法門,翹誠逾厲, 隨聽經律,而意在定門。後從江禪師習觀,而威容端 雅,見者發心。貞觀初,隱益部道江彭門山光化寺一 十餘載,常坐茅宇,不居僧房,四方集者二百餘人。六 時三業,不負光景。又別深隱,入靈巖山,大虫為偶,無 所驚擾。利州道禪師素交既久,請入劍閣,北窮腹山。 徒侶十餘,齎米四石,恰至夏竟,一石未盡。小時鼻患 肉塞,百方無驗。有僧令誦《般若多心》萬遍,恰至五千, 肉鈴便落。行至秦州,被毒蛇螫,苦楚叵言。以觀行力, 便見善境,自然除滅。後遇疾苦,依前得差。乃撰《諸家 觀門》,以為一卷,要約精最,後學重之。顯慶三年,召入 西明,別立禪府。利州「本寺桂樹忽彫,胡桃自拔,佛殿 無故北面仰地,尊儀不損。斯亦德動幽靈為若此也。」 以顯慶五年春三月二十七日右脅而終於西明,春 秋五十七矣。
善胄〈附慧威〉
按《續高僧傳》:「善胄,姓淮氏,瀛州人。少出家,通敏易悟, 預涉講會。樂詳元極《大論》《涅槃》,是所纘注。齊破投陳, 奔造非一。數年屬薦餒,日濟一餅,形極羸悴,眾不齒 錄。行至一寺,聞講《涅槃》,因入論義,止得三番,高座無 解,低頭飲氣,徒眾千餘,停偃講唱,扶轝而下。既至房 中,奄然而卒。胄時論訖即出,竟不知之。後日更造見」 造諸喪具,因問其故,乃云:「法師昨為北僧所難,因即 致死。」眾不識胄,不之擒捉,聞告自審,退而潛焉。數日 後,得陳僧挾往他講,所論義者無不致屈,斃者三人。 由此發名振俗,大光吳越。隋初度北,依遠法師,止於 京邑,住淨影寺,聽徒千數,並鋒銳一期。而胄覆述豎 義,神彩秀發,偏師論難,妙通解語,遠制《涅槃文疏》,而 胄意所未弘,乃命筆改張,剖成卷軸,鑿深義窟,利寶 罔遺。遠聞,告曰:「知子思力無前,如何對吾改作,想更 別圖可耶?」胄曰:「若待法師即世,方有修定,則胄之虛 名,終無實錄。」遠乃從之。疏既究成,分宗匠世,亟有陳 異。遠亡之後,敕令於淨影寺為涅槃眾主。開皇將末, 蜀王秀鎮部梁益,攜與同行岷嶓望德日歸道成務。 逮仁壽末歲,還返關中。處蜀道財,悉營尊像,光座,嚴 飾絕世名士。雖途經危險,而步運並達,在京供養,以 為模範。會文帝置塔,敕送舍利於梓州牛頭山華林 寺。嚴轝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燄發,食 頃方滅。又掘塔基,入深丈餘,正當函處,得古瓷瓶,無 蓋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於函內。寺有九層浮圖,從 西南角第二級放光,上照相輪如五石瓮許,黃赤如 火,良久方隱。又堂內彌勒像亦放眉間紫光,并二菩 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前後七度眾人同見,除不來 者。及大業造寺,廣召德僧,胄應高選,又住禪定,屢開 法席,傳響相尋。因感風疾,脣口喎偏,時人謂改張遠 疏之所及也。初,遠以《涅槃》為五分,末為闍維分。胄尋 之揣義,改為七分,無有闍維。第七云結化歸宗分。自 風疾,多載而問難尋常,為諸學者所共驚憚。後忽患 損,口如恆日。胄曰:「吾患既差,命必終矣。此不可怪,理 數然也。」大業十三年欲返本寺,眾不許之,乃以土塞 口,欲自取死。寺眾見其志決,方復開許。以武德三年 八月內終於淨影寺,春秋七十有一。初患篤,謂門人 曰:「吾一生正信在心,於佛理教無心輕略,不慮淨土 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來多日,委臥不起。 忽爾自坐,合掌語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口云:「世尊 來也,胄今懺悔,慚愧如是。」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 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佛來,汝等還見不?不久吾當 去耳。」語頃便卒,葬於城南韋曲之北崖,遵遺令也。弟 子慧威,住《大總持》,講尋宗跡,著名京室。
辯相
按《續高僧傳》:「辯相姓史,瀛州人也。性愛虛靜,遊聽有 聲,業綜經術,齊趙之方,備聞芳績。後旋洛下,涉諸法 席。又往少林,依止遠公,學於十地、大小三藏,遍窺其 隩隅,而於《涅槃》一部,詳覈有聞。末南投徐部,更採《攝 論》及以毗曇,皆披盡精詣,傳名東壤,光聞師資,眾所 歸向。開皇七年,隨遠入輔,創住淨影,對講弘通。仁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