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1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既得氣滿,噎而不下。二伴解 喻:「何所諍耶?論議不來,天常大理,何因頓起如許煩 惱?」琛不應,相隨東出,步步歎吒,登嶺困極,止一樹下。 語二伴曰:「我今煩惱,熱不可言,意恐作蛇。」便解剔衣 裳,赤露而臥。翻覆不定,長展兩足。須臾之間,兩足忽 合而為蛇尾,翹翹上舉,仍自動轉,語伴曰:「我作《蛇勢 論》,今報至矣,卿可上樹,蛇心若至,則有吞噬之緣。可 急急上樹。」心猶未變,伴便上樹,仍共交語。每作蛇論, 果至如何,言語之間,奄便全身作蛇,唯頭未變,亦不 復語,宛轉在地,舉頭自打,打仍不止,遂至於碎。欻作 蟒頭,身形忽變,長五丈許,舉首四視,目如火星。於時 四面無量諸蛇一時總至,此蟒舉頭去地五六尺許, 趣谷而下,諸蛇相隨而去。其伴目驗斯報,至鄴說之。

曇無最

按《續高僧傳》:「曇無最姓董氏,武安人也。靈悟洞微,飧 寢元秘。少稟道化,名垂朝野,為三寶之良將,即像法 之金湯也。諷誦經論,堅持律部,偏愛禪那,心虛靜謐。 時行汲引,咸所推宗。兼博貫元儒,尤明論道,故使七 眾望塵,奄有繁鬧。最厭世情重,將捐四部,行施獎誨, 多以戒禁為先,亟動物機,信用雲布。曾於邯鄲崇尊」 寺說戒,徒眾千餘,並是常隨門學,至四月三十日布 薩行籌,依位授受,常計之外,及長六十,最居座端。深 怪其異。既無外眾,通夕懷疑,明旦重推。有人見從邯 鄲城西而來者,並異倫大德,衣服正帖,翔步閑雅。亦 有見從鼓山東面而來,或於中路逢者,皆云「往赴崇 尊,聽僧說戒。」如是數般,節級勘其年「齒相符,人數多 少,恰滿六十焉。」故知道會聖心,是使幽靈遐降,竹林 群隱,明非妄承。最德洽釋宗,屢當時望。後敕住洛都 融覺寺,寺即清河文獻王懌所建,廟宇充溢,周於三 里。最善弘敷導,妙達涅槃、《華嚴》,僧徒千人,常業無怠。 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見而禮之,號為東土菩薩。嘗讀 最之所撰《大乘義章》,每彈指唱善,飜為梵字,寄傳大 夏。彼方讀者,皆東向禮之,為聖人矣。然其常以弘法 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請釋、李兩宗。 上殿齋訖,侍中劉滕宣敕,請諸法師等與道士論義。 時清通觀道士姜斌與最對論,帝問:「佛與老子同時 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佛以為侍者。」文出《老 子開天經》,據此明是同時。最問曰:「老子同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斌曰:「當周定王三年,在楚國陳州苦縣厲 鄉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簡王四年為守藏吏,敬 王元年,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遂與散關令尹喜西 入化胡,約斯明矣。」最曰:「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 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 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 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乃與尹喜西 遁。此乃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若如來言,出何文 紀」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 制法,聖人當明於佛,迥無文誌,何耶?」最曰:「孔氏《三備 卜經》,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識同管窺,覽不弘達, 何能自達?」帝遣尚書令元乂宣敕:「道士姜斌,論無宗 旨,宜令下席。」又議:「《開天經》是誰所說?」中書侍郎魏收、 尚書郎祖瑩就觀取經。太尉蕭綜、太傅李實、衛尉許 白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昇等一百七十 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餘無言說。臣等所議, 姜斌罪當」惑眾,帝時加斌極刑。西國三藏法師菩提 留支苦諫乃止。配徒馬邑,最學優程,譽,繼乎魏史,藉 甚騰聲,移肆通國。遂使達儒朝士,降階設敬,接足歸 依,佛法中興,惟其開悟,後不測其終。

道泰

按《續高僧傳》:「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夢人 謂曰:『若至某年,當終於四十二矣』。泰心惡之。及至期 年,遇重病,甚憂,悉以身資為福。友人曰:『余聞供養六 十二億菩薩,與一稱觀世音同。君何不至心歸依?可 必增壽』。泰乃感悟,遂於四日四夜專精不絕。所坐帷 下,忽見光明從戶外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 照語泰曰:「汝念觀世音耶?」比泰褰帷,須臾不復見,悲 喜流汗,便覺體輕,所患遂愈。年四十四,方為同意說 之,後不知所終。

慧凝

按《宋高僧傳》:「慧凝,未知何許人也。棲止洛邑,而無異 藝,正修練心戒耳。嘗得疾暴終,七日而蘇,起說冥間 報應,及見區分,更無毫髮之差。所睹者五沙門,一是 寶明寺智聖,以坐禪苦行,得昇天堂。次一是般若寺 道品,以誦《涅槃經》四十卷,同前智聖;次以融覺寺曇 謨最稱,講《涅槃》《華嚴經》,領徒千數。琰摩王曰:『講經者 心懷彼我,以驕傲物,比丘中第一麤行。今唯試坐禪 誦經』。」最曰:「貧道立身已來,唯好講導,不能禪誦。」王曰: 「付司。」即有青衣數輩擁送最向西北門,屋舍皆黑,似 非好處。次是禪林寺,道恆唱云:「教導勸誘四輩檀越, 造一切經人中像十軀。」王曰:「沙門之體,必須攝心守 道,志在禪誦,不干世事,不務喧繁。雖」造經像,止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