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2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高,兼善《老》《莊》《易》《史》。談元之次,寄言法理。越公楊素 治兵淮海,聞風造展,歎其清悟曰:「斯實絕倫之僧也。」 隋末避難往越州,住弘道寺,常講三論、《大品》《涅槃》《華 嚴》、莊、老,累年不絕。立志堅白,書翰有聞。不出寺門,將 三十載,跏坐不臥,勤苦至終。以貞觀十六年八月二 十三日旦,告弟子曰:「吾欲往他方教化,急作食。」及時 至三下,前食還房,跏坐繩床,斂容而逝。弟子謂言入 定,三日任之。會稽丞杜伏護者,蔬素長齋,依常參拜, 聞有異香,方知久化,跏結鏗然,申而不得。乃坐送大 禹山。都督已下元素萬餘人,悲歎相嗟,至於殮所,春 秋六十八矣。

慧瑜

按《續高僧傳》:「慧瑜,姓岑氏,少孤窘。三歲二親俱喪,養 於舅氏。五歲隨外祖往長沙寺聽講,見佛啼泣戀慕, 不肯還家,遂任之為寺救苦法師弟子,令誦《大品》,五 十日中,一部通利。晚聽三論,《大品》,鏡其宗領。隨有行 文,觀用明的。逢難入玉泉山,寺側有泉,旁作草庵,於 中晏坐二十三年,初無暫離,觀心純淨,未可言睹。泉」 神供奉,時或見聞。黑蛇一頭,長二丈許,隱顯現身,如 守護相。群賊雖來,無敢近者。有老賊張赫伽者,勇悍 無前,攜引十賊,身挾兩刀,欲殺此蛇。去二百步,蛇乃 張目出光,賊徒皆倒。經兩日間,瑜覺往救,七人已死, 蛇隨瑜行,為誦《大品大明咒》訖,三人方活。於是四遠 聞風往造,供施委積。貞觀十年,荊州道俗請出昇覺 寺講《三論》,《大品》開化,未聞佛法由盛。十四年七月二 十三日,合寺同見群星入井,不測其故。至八月十七 日,講《大品》,至《往生文》未訖,手執如意於座而卒,春秋 七十有九。

智凱

按《續高僧傳》:「智凱,姓馮氏,丹陽人。父早亡,六年聽吉 藏法師《法華火宅品》,夜告母曰:『經名火宅者,只我身 耳。若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其不燒,明知無我。終夜 達朝,詣藏出家。身相黑色,故號烏凱。年十三,覆藏經 論,縱達論並,不拘檢約。隨藏會稽嘉祥等寺,門人英 達,無敢右之。及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常講。武德七』」 年,剡縣立講,聽徒五百。貞觀元年,往餘姚縣小龍泉 寺,常講《三論》《大品》等經,誓不出寺,脅不親席,不受供 施,自食而已。佛殿之後,忽生一池,便曰:「只飲此池,可 以卒耳。」為性慈仁,言極懭厲。時越常俗多棄狗子。凱 聞憐之,乃令拾聚,三十五十,常事養育。氈被臥寢,不 辭汙染。至十九年,齊都督請出嘉祥令講《三論》,四方 義學八百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用為興顯。百有 餘日,日論十人,答對泠然,消散無滯。初發龍泉,小池 即竭。凱聞嘆曰:「池竭食亡,吾無返矣。」至二十年七月 二十八日,依常登座,手執如意,默然不言。就殮已終, 乃跏坐送大禹山。七日供養,常有異香。州宰目殮,深 發堅信,乃起塔七層,以旌厥德云爾。

法敏

按《續高僧傳》: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歲出家,事英 禪師為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明即興皇之遺 屬也。初,朗公將化通,召門人言在後事,令自舉處,皆 不中意。以所舉者並門學有聲言,令目屬。朗曰:「如吾 所舉,乃明公乎?」徒侶將千,召明非一,皆曰:「義旨所擬, 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座之東,柱下明也。」明居此席, 不移八載,口無談述,身無妄涉。眾目癡明,既有此告, 莫不迴惑。私議法師他力扶矣。朗曰:「吾舉明公,必駭 眾意,法教無私,不容瑕隱。」命就法座,對眾敘之。明性 謙退,泣涕固讓。朗曰:「明公來,吾意決矣。」為靜眾口,聊 舉其致命。少年捧就傳坐,告曰:「大眾聽:今問論中十 科深義,初未嘗言,而明已解,可一一敘之。」既敘之後, 大眾愜伏,皆慚謝於輕懱矣。即日辭朗,領門人入茅 山,終身不出,常弘此論,故興皇之宗,或舉山門之致 者是也。敏採摘精理,出聽東安,言同意異,更張部別。 年二十三,又聽高麗實公講《大乘經論》,躬為南座,結 軫三周。及實亡後,高麗印師上蜀講論,法席凋散。陳 氏亡國,敏乃歸俗,三年,潛隱還襲,染衣避難入越,住 餘姚梁安寺,領十沙彌,講《法華》三論,相續不絕。貞觀 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 一音寺,相續法輪。於時眾集,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 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眾三百,士俗之集,不可 復紀,時為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年,會稽士俗請住 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 上,長七尺許,作黃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 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 功德難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 數十人同見此相。至八月十七日,爾前三日三夜無 故闇冥,恰至二十三日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因 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長七尺六寸。停喪七日,塔 表放光,地為震動,異香不滅,莫不怪歎。道俗莊嚴,送 於隆安之山焉。

慧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