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6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熟,因即取泥以壞衣色,如所見倣。於是遠近尼僧,並 相倣斆,改服間色,故得絕於五大之過,道俗有分者 也。此後又請河耨達池五百羅漢,日日凡聖無遮大 會,已近二旬,供設既豐。復更請罽賓國五百羅漢,足 上為千,及請凡僧,還如前法。始過一日,見有一外國 道人,眾僧悉皆不識,於是試相借問,自云從罽賓國 來。又問:「來此幾時」,答云:「來此一年也。」眾僧覺異,令人 守門,觀其動靜。而食畢乃於宋林門出。使人逐視,見 從宋林門去行十餘步,奄便失之。又嘗請聖僧,浴器 盛香湯及以雜物,因而禮拜,內外寂默,即聞器桸杓 作聲,如用水法。意謂或是有人出,便共往看,但見水 杓自然搖動,故知神異。又曾夜中忽見滿屋光明,正 言已曉,自起開戶,見外猶闇,即便閉戶,還床復寢,久 久方乃明也。又經違和極篤,忽自見大光明,遍於世 界山河樹木,浩然無礙,欣爾獨笑。傍人怪問,具陳所 見,即能起行,禮拜讀誦,如常無異。又於一時,復違和 亦甚危困,忽舉兩手,狀如捧物,語傍人不解,問言:「為 何所捧?」答云:「見寶塔從地出」,意欲接之,旛花伎樂,無 非所有。於是疾恙豁然而除,都無復患。又復違和,數 日中亦殊綿惙,恆多東向視,合掌向空,於一時中,急 索香火,移時合掌,即自說云:「見彌勒佛,及與舍利佛、 目連等諸聖人。」亦自見諸弟子數甚無量,滿虛空中, 有人持旛華伎樂及三臺「來迎,其旛華伎樂非世間 比,半天而住,一臺已在半路,一臺未至半路一臺未 見,但聞有而已。爾時巳作兩臺,為此兆故,即更作一 臺也。」又云:「有兩樹寶華在床邊,人來近床語莫壞我 華。」自此之後,病即除損。前後遇疾,恆有瑞相,或得涼 風,或得妙藥,或聞異香,病便即愈。疾瘥之為理,都以 漸豁然而去。如此其數,不能備記。又天監三年,一夏 違和,於晝日眠中,見虛空藏菩薩,即自圍繞誦唄,唄 聲徹外。眠覺所患即除。又白日臥,開眼見佛入房,旛 蓋滿屋,語傍人令燒香,了自不見。秀以天監五年六 月十七日得病,苦心悶,不下飲。彭城寺令法師以六 月十九日夜得夢,見一處,謂是兜率天,嚴麗,非世間 比,言此是秀住處。即見秀在中。於是法師有語秀:「秀 得生好處,當見將接。秀是法師小品,檀越勿見遺棄。」 秀即答云:「法師丈夫,又弘通經教,自應居勝地。某甲 是女人,何能益?」法師又云:「不如此也。」雖為丈夫,不能 精進,持戒不及秀時,體已轉惡。與令法師素疏,不堪 相見。病既稍增,飲粥日少,為治無益,漸就綿惙。至七 月十二日,爾時天雨清涼,悶勢如小退。自云:「夢見迎 來至佛殿西頭,人人捉旛竿,猶車在地。旛之為理,不 異世間隊擔鼓旗旛也。」至二十日,便絕,不復進飲粥。 至二十二日,令請相識,眾僧設會,意似分別。至二十 五日,云:見十方諸佛,遍滿空中。至二十七日中後,安 然而臥,作兩炊久,方復動轉。自云上兜率天,見彌勒 及諸菩薩,皆黃金色,秀手中自有一琉璃清淨甖,可 高三尺許以上。彌勒即放光明,照於秀身,至兜率天 亦不見,飲食自然飽滿,故不復須人間食也。但聞人 間食皆臭,是以不肯食。於彼天上得波利䴵,將還,意 欲與令法師。有人問:「何意將䴵去?」答云:「欲與令法師。」 是人言:「令法師是人中果報,那得食天上食?」不聽將 去。既而欲見令法師閒居,秀為迎法師來相見,語法 師:「可作好菜食,以餉山中坐禪道人。若修三業,方得 生兜率天耳。」法師不坐禪,所以令作食餉山上道人 者,欲使與坐禪人作因緣也。自入八月,體中亦轉惡, 不復說餘事,但云有三十二童子,一名功德天,二名 善女天,是迦毗羅所領,恆來在左右,與我驅使。或言 得人餉飲食,令眾中行之。復云「空中晝夜作伎樂鬧 人耳也。」

按《比丘尼傳》:淨秀於天監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告諸 弟子曰:「我升兜率天宮。」言絕而卒,年八十九。

僧念

按《比丘尼傳》:「禪林寺尼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父 彌,州從事史。念即招提寺曇叡法師之姑也。珪璋早 秀才鑑,明達立德。幼年十歲出家,為法護尼弟子,從 師住太后寺。貞節苦心,禪思精密,博涉多通,文義兼 美。蔬食禮懺,老而彌篤。誦《法華經》,日夜七遍。宋文、孝 武二帝常加資給。齊永明十年中,移住禪林寺,禪範 大隆,諮學者眾。司徒竟陵王四時供養。」年九十,梁天 監三年卒,葬秣陵縣中興里內。

曇暉附花光

按《比丘尼傳》:成都長樂寺尼曇暉,本姓青陽,名白玉, 成都人也。幼樂修道,父母弗許。元嘉九年,有外國禪 師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禪觀。暉年十一,啟母求請禪 師諮禪法,母從之。耶舍一見,歎此人有分,令其修習。 屬法育尼使相左右。母已許嫁於暉之姑子,出門有 日,不展餘計。育尼密迎還寺,暉深立誓願:「若我道心 不遂,遂致逼迫者,當以火自焚耳。」刺史覲法崇聞之, 遣使迎暉,集諸綱佐及有望之民,請諸僧尼,窮相難 盡。法崇問曰:「汝審能出家不?」答曰:「微願久發,特乞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