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9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御街杯行》之云也。按猴溪蔡子高所著之記,大梁司 馬之白所述之傳。先生嗜酒,每醉則浩歌,歌罷顛狂 自若,常於宮前朝真橋上疾聲大呼,若有所呵。一衲 百結,裸露不顧,隆冬盛夏,恬無寒暑。權貴士夫有施 惠者,隨手散去。或走竄林壑之間,或歌舞城市之中, 終日醺醺,一切不為。常帶兩布囊,每遇便溺,和以糞 壤,悉用紙裹而置諸囊,與夫餅餌藥物雜置一處,殊 無穢氣,其囊自號「錦香。」時大雪,林壑溟濛,草木變白, 獨先生所居之室,其頂無雪,常指室傍壁罅而示人 曰:「此吾遊蜀之路也。」初不知書,而所談多史傳間事。 不能文,而所出皆高妙之辭。至如《詩》云:「買紙一百車, 繫筆一千管。紙盡筆頭樁,不說胸中半。」獨曰:「此漢高 帝詩,不可致詰者也。」又如「溪雲拂地送殘雨,谷鳥向 人啼落花」及「萬里碧雲開暮色,一條銀漢在秋天」等 句,出於自然,皆學者所不能到。嘗謂所知曰:「酒能敗 德,必須戒之,吾所以飲酒,與人飲異。」又曰:「雞在卵中, 已含造化,於人有功,安可食之?」善哉言乎!由是士大 夫多禮接之,樂其道而忘人之勢,遺棄形體,處人之 所惡,亶謂風顛者也。宮中道士五百輩,時或飲酒,雖 不邀先生,亦一造焉。人以為饕餮,先生不羞也。或恐 其知者,則密以為期;臨欲飲,則先生不期而會。賓主 交愕,乃坐先生於席末,癡飲大嚼,旁若無人;醉輒叫 《同褐》厭之,喜噫氣以自快。每噫時不停聲,響徹霄漢, 久之乃已。蔡猴溪年十八、九時,勉其學道。蔡方業儒, 託以有父兄在。先生笑曰:「車下有水時,何為不可?」蔡 自是,數得顧遇之異。蔡嘗問先生如何久不噫氣?先 生不答,再問而噫,且曰:「大噫一聲天地靜,落花煙淡 水朦朧。」又同宿道士聶叔彬之燕處堂,先生語蔡曰: 「近有金道人自北來,見在道堂中,爾可往見。」不果往。 先生起而坐,口占一絕曰:「將身輕步入名山,四海雲 游盡可攀。大道自然隨自過,鬼神瞻仰白雲間。」久與 夜坐溪上,指東方一星為題曰:「入夜明星拱紫微,東 西南北共光輝。通天入地無人會,惟有清風明月知。」 又見蔡眼中有黑花,而吟曰:「腎耗元精少,眼有黑花 生。卻得蓬蒿力,遮藏見太平。」又同飲而取蘿蔔置酒 中,自食一半,分一半與蔡食,曰:「一性無耽酒色荒,元 精混沌歸渺茫。真人惠送清涼藥,換得朦朧曉夜光。」 蔡出門便覺眼花,不復有矣。崇寧末,先生年已九旬 餘,貌若處女,肌膚如玉,然顛狂之態如故也。人皆忽 其態,故失其《編年》敘事之詳。蔡子高、司馬之白,俱慷 慨高蹈之士,獲與之交。時有崔風,子高赤腳,亦皆異 人,往來廬山,斯時斯人誠難其遇也。宣和末年,遣使 召之,先生堅不起,有司強之登輿,至九江,終不肯前, 乃曰:「今二天子矣,我往何為哉?」既而淵聖登極,赦至 矣,宮庭未回祿日,先生於採訪殿上掘去其甓,植蒿 一根,坐其旁,若歌之曰:「明年了來。」如是連歌數四而 去。次年韓世清賊馬焚毀宮庭,乃植蒿之日也。煨燼 之後,舊址之上,獨存當年所植之蒿,別無繁類。先賊 馬臨境之際,人心動搖,不遑寧處,多就卜其去就之 理。得其語者,後皆可驗。有遇先生,或謂曰「爾得」,或曰 「爾休。」所謂爾休者,委之溝壑,莫知所在。謂爾得者,喪 亂之後,悉皆無恙。先生居常語人禍福,初不經意,久 而有驗,如神也。兵燼之後,先生死山側,瘞之矣。後數 年,有自蜀中來者曰:「黃風子今在蜀,昨於成都日相 會。」眾疑之,復因便寄書一封。回山開緘,乃喪亂後所 存道士姓名也。於是怪而發其棺,惟衣履在焉。舊傳 本宮道士王三一頗知其出入隱顯之事,然神仙之 跡,千變萬化,不可枚舉。粗據其傳記大略,以碑其仙 游之躅云。若夫《警世歌》《樂道歌》及詩詞等作,散亡之 後,僅得數十篇,山中道士熊守中編之。先生所居,舊 名養正堂,內有風玉軒。先生仙去,遂改其堂曰「大噫」, 今復易名「黃仙庵。」羽流夏師古別築數椽,誅茅於庵 之後,以祠崔君暨我先生焉。一旦其裔劉道璿者請 余碑之。余生晚不及見先生,但多慨慕而已。敬為銘 曰:廬山之下,湓浦之瀕。山高水長,不見斯人。竹月涓 涓,松風瑟瑟。遐想仙姿,風清月白。

許昌齡

按《河南府志》:「宋許昌齡,乃旌陽真人之後也,得神仙 之術。潁陽石堂山之一峰雄秀,上有石室,即邢和璞 算心處也。昌齡聞其奇,杖策來居,天下傾焉。後遊太 清宮,時歐陽文忠公守亳社,聞之,邀至州舍,與語,豁 然有悟,贈之詩云:『綠髮青童瘦骨輕,飄然乘鶴去吹 笙。郡齋坐覺風生竹,疑是孫登長嘯聲』。」

徐問真

按《鳳陽府志》:「宋徐問真,自言濰州人,嗜酒狂肆,以指 為針,以土為藥,治病輒有驗。歐陽文忠公為青州,問 真來從公遊。公致仕,復來汝南,公嘗館之。一日求去, 公留之不可,使人送之,有鐵冠丈夫立道左,候問真 同行。問真因雇村童,使持藥笥,行數里,童求去,問真 於髻中出小瓢如棗大,覆掌中,得酒滿掬者二,以飲」 童子,自爾不復知其所之;而童子亦修道,莫知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