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洞
開州,後倚盛山,東枕清江。泝江而北三十餘里,至溫 湯井,「井有湯泉北山上。麟德年,因雷雨震霹,山腳摧 裂,洞門自開。當門有石鐘,自然成形,如數千斤鐘大, 懸身去地二尺許,外像鐘而中實,扣之無聲。門兩壁 有石,如金剛力士之形者數人。鐘旁有小徑,高六尺 已來,行二三丈稍闊。有石碑,巨龜負之,自然而成,但」 無文字而已。碑側有巨屏,上與鼎相連。下有一穴,側 身可入一二尺許,自是廣闊,中有路徑平坦,與常無 異。路之左右,滴乳為石,羅列眾形,龍麟鸞鶴,頹雲巍 山,如林如柱,似動似躍,乍飛乍顧,千形萬態,不可殫 紀。僅一里許,傍竦蓮臺,周迴數步,高三四丈,層綴重 疊,皆可攀躋。旋生乳石,如臂如指者,以燭照之,通透 瑩徹,隨拆脆斷。及出洞門外,得風皆為白石矣。自臺 側三四十步,步有蓮花羅布於地。旁有甘泉,水色溫 白,遊洞者烹茗於此。前有橫溪,湍波甚急,其聲喧洶, 流出洞外。溪上有橋,長二三丈,闊一丈許,非石非土, 功甚宏壯。過橋得黃土坡,高四五丈,道徑險滑,行者 累息,方至其頂。坡上有巨堂,四壁平靜,中高數丈,壁 上皆有遊山之人題記年月處。堂之極處曲角有一 穴,高四五尺,廣三四尺,去下丈餘,躋攀莫及。相傳云: 「昔有遊人攀緣而入,累月之後,出于巫山洞中,自後 無復敢入者。」
女學洞
長安富平縣北,定陵後,通關鄉,入谷二十餘里,有二 洞,一名東女學,一名西女學。其東女學,崖壁懸絕,洞 門在崖面,躋攀不及,夜往往聞讀書之聲。其西女學, 約山有路,可到洞門。近門有一石室,可容一二十人, 其洞門時有人秉燭,可入行一二十里,兩面有五門, 皆各有題記,或通蓬萊及諸仙境。近年有石摧下,遮 「閉洞門,不通人入。又山頂有一天井直下,深二丈許, 有自然橫石,旁出石下,天井亦可二丈餘,可通人過。 其底旁有崖龕,梯磴而上,屈曲甚廣。龕內有《道經》數 萬卷,皆置於柏木板床之上有一石人,俛首憑案而 坐,形如生人。天井之底有道門,所投之簡,委積朽爛, 不知其數。其大順年中富平奉道人」姓徐第七曾於 洞內取《養生經》,出外傳寫,卻送山洞中。又向北行二 十餘里,有三泉山谷中有石嵌,可容三二百人。當谷 內有三石盆,其盆各廣丈餘,制度光滑,迨非人工。三 盆涌出泉水常滿,餘水流出山外。古老云:「時有仙人 浴此盆。」大都此山有人觸犯,即立致雷雹,損傷苖稼。 由是鄉里多隱避蹤跡,難於尋訪。山上有仙人鬥聖, 蹤跡極多。《東女學》山前有神鵰一窠,常護洞門,人或 侵犯者,神鵰擊之,立致殞斃。古有道流刻五石人,致 於山上。民有鋤禾者,為鵰所驚,走避於石人之下,置 笠於石人頭上,鵰即擊之,石人頭隕。於今見在。其山 下通關鄉,多姓公孫賈家。山上石保村,多姓閭氏、麻 氏。
麻姑洞
繁陽山麻姑洞,即二十四化之第一陽平之別名也。 在繁水之陽,因以為名。《本際經》云:天師張道陵所遊, 太上說經之處。在成都府新都縣南渡江十五里,眾 山連接,孤峰特起是也。神武皇帝潛龍之時,光化二 年己未五月四日丙申,山土摧落,洞門自開。縣吏時 康鄉所由楊靖、道士張守真等以事申府云:「自洞門 開後,每日有百姓往來者。」府差縣典楊澤、畫工任從, 與張守真同往檢覆,畫圖申上,稱:「把燈燭入洞看檢, 其第一門對北,高二尺,闊三尺五寸。入至第二門,約 五尺已來。第二洞門方一尺六寸,入內並是黑處,長 一丈二尺,闊六尺。有石窟兩處,在東畔。西南有洞門 兩路,南畔一路,闊一尺六寸,入內長」一丈二尺,闊一 丈,高四尺。南畔有石窟三處,西畔兩路入內通遶。門 圓闊一丈七尺,內各闊五尺,高六尺,已來門相去一 丈。門屋一所,高五尺,闊四尺,從內往來,有刻枓栱筒 瓦,約山作石,日月,兼作「日」字、「月」字。隔子房一所,闊二 尺五寸,高一尺五寸,刻枓《栱筒瓦》。石竈一所,高一尺, 闊一尺五寸,門闊五寸,石窟三處,各闊七尺。又西入 洞門,圓闊一尺七寸,彎曲入向南門一所,高六尺,闊 四尺,從內來往,有石枓栱筒瓦。又有竈模兩所,共一 床,高一尺,闊二尺三寸,門闊八尺,有石枓栱。西北角 又有一門,方一尺六寸,內方二丈已來。南畔、西畔、北 畔各窟一所。南角又有一洞,圓闊一尺六寸。已來,將 燈燭「近,前有黑氣出,燈火即滅,更入不得。」其洞連接 繁陽,本山相去三里已來。其山據諸鄉帳生張贇者 狀稱,繁陽是古跡山,每准敕祭祀。其洞亦是元有,往 往閉塞。元和中,南康王韋皋蒞蜀,洞忽開,時人咸云: 洞門開即年豐物賤。尋又閉塞,至是復開,其後果年, 遠近豐稔。其洞本名麻姑洞,山側有麻姑「宅基」,蓋修 道之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