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8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樂善錄》:富商有段姓者,養一鸚鵡,甚慧,能誦《隴客詩》 及《梵本心經》。段翦其兩翅,閑以雕籠,加意豢養。熙寧 六年,段忽繫獄,及歸,問鸚鵡曰:「我半年在獄,極用怨 苦,汝在家喂飼以時否?」鸚鵡曰:「君半年在獄,早已不 堪,鸚哥幾時籠閉,豈亦不生怨恨乎?」段大感悟,即日 放之。蓋鳥飛魚潛,各其性也,閑而養之,彼豈適其性 哉?向使段無許時囚禁,亦未必肯信禽鳥之性,果以 籠閉為苦也。

《聞見前錄》有關中商得鸚鵡於隴山,能人言,商愛之, 偶以事下有司獄,旬日歸,輒歎恨不已。鸚鵡曰:「郎在 獄數日,已不堪,鸚鵡遭籠閉累年,奈何?」商感之,攜往 隴山,泣涕放之去。後每商之同輩過隴山,鸚鵡必於 林間問郎無恙,託寄聲也。

《楓窗小牘》:高廟在建康,有大赤鸚鵡自江北來,集行 在承塵上,口呼萬歲,宦者以手承之,鼓翅而下,足有 小金牌,有「宣和」二字,因以索架置之,稍不驚怪。比上 膳,以行在草草無樂,鸚鵡大呼「卜尚樂起,方響,久之 曰:『卜娘子不敬萬歲』。」蓋道君時掌樂宮人以方響引 樂者,故猶以舊格相呼。高廟為罷膳泣下。後此鳥持 至臨安,忽死。高宗親為文祭之云:「金距絳裳,何意朱 紫乘軒,駭散纏羅,鬥死。不遠長江,來自汴水。匪饑則 附,曰忠自矢。謝跡雲端,投身禁裡。每呼舊人,以勵近 侍。禽言若斯,鳥官誰似?云胡委羽,歸魂鶉尾。借號有 烏,來朝無雉。漸肯為儀,曆仍輝紀。尚饗。」宸翰灑灑,一 時大手,當為置筆。

《賢奕》:宋高宗宮中,養鸚鵡數百,一日問之曰:「思鄉否?」 對曰:「思鄉。」遂遣中貴送還中山。後數年,有使臣過隴 山,鸚鵡問曰:「『上皇安否』?使臣曰:『上皇崩矣』。」鸚鵡聞之, 皆悲鳴不已。使臣賦詩曰:「隴口山深草樹荒,行人到 此斷肝腸。耳邊不忍聽鸚鵡,猶在枝頭說上皇。」 《春渚紀聞》:王景源云:「有韓奉議者,為隴州通守,家人 得鸚」𪃿,忽語家人曰:「鸚𪃿數日來甚思量,鄉地若得 放鸚𪃿一往,即生死無忘也。」家人聞其語,甚憐之。即 謂之曰:「我放你甚易,此去隴州數千里外,你怎生歸 得?」曰:「鸚𪃿亦自記得來時驛程道路,日中且去深林 中藏身,以避鷹鷂之擊,夜則飛行求食,以止飢渴爾。」 家人即啟籠,及與解所繫縚線,且祝其好去。鸚𪃿亦 低首答曰:「娘子們更各自好將息,莫憶鸚𪃿也。」遂振 翼望西而去。家人輩亦悵然者久之,謂必無遠達之 理。至數月,舊任有經使何忠者,自隴州差至京師,投 下文字,始出州城,因憩一木下,忽聞木杪有呼急足 者,忠愕然謂是鬼物,呼之再三,不免仰首視之,即有 鸚𪃿,且顧忠曰:「你記得我否?我便是韓通判家所養 鸚𪃿也。你到京師,切記為我傳語通判宅眷。鸚𪃿已 歸到鄉地,甚快活,深謝見放也。」忠咨嗟而行,至都,遂 至韓第,問鸚𪃿所在,具言其所見。舉家驚異,且念其 慧黠,及能偵候何忠傳達其言,為可念者,或未以為 信。余曰:「昔唐太宗時,林邑獻五色鸚𪃿,新羅獻美女 二人,魏鄭」公以為不宜受,太宗喜曰:「林邑鸚𪃿猶能 自言苦寒思歸,況二女之遠別親戚乎?」并鸚𪃿各付 使者歸之。又明皇時,太真妃得白鸚鵡,聰慧可愛。妃 每有燕遊,必置之輦竿自隨。一日,鸚鵡忽低首愁慘, 太真呼問之,云:「鸚鵡夜夢甚惡,恐不免一死。」已而太 真妃出後苑,有飛鷹就輦攫之而去。宮人多於金花 紙上寫《心經》追薦之者,此又能通曉夢事,則其靈慧 非止一鸚𪃿也。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十一月辛巳,御史臺臣言: 「『陝西行省左丞怯列坐受人僮奴一人及鸚鵡,請論 如律』。詔曰:『位至宰執,食國厚祿,猶受人生口,理宜罪 之。但鸚鵡微物,以是論贓,失於太苛。其從重者議罪。 今後凡餽禽鳥者,勿以贓論,著為令』。」

《太平清話》:「成化間,海南進紅鸚鵡,朱衣翠裳,石田先 生見而圖之。」

白鸚鵡兩度見之,一見曇陽觀中,再見於周季良家。 其頂一撮有淡黃色者,鳴則頂毛散放如黃葵花。 《歷城縣志》:德府有白鸚鵡,端主甚愛之。有人前以手 引之,鸚鵡嚙其指,其人負痛,急揮之,遂斷脰以死。左 右繫其人,將謂不測,端主曰:「物之存亡,命也,彼豈有 心戕之哉!」立命釋之。

《海槎餘錄》:文昌海面,當五月有失風飄至船隻,不知 何國人,內載有金絲鸚鵡、墨女、金條等件。地方分金 坑女,止將鸚鵡送縣,申呈鎮巡衙門,公文駁行。鎮守 府仍差人督責。原地方畏避,相率欲飄海,主其事者 莫之為謀。余適抵郡,咸來問計。余遂請原文讀之,將 「飄來船」作「覆來船」改申,一塞而正,眾咸稱快。

《瀛涯勝覽》:「闍婆國鸚鵡有綠紅五彩者,鷯哥皆能言。」 《江寧府志》:「紅鸚鵡,沈生。予自晉安於暹羅海舶攜歸, 形如常畜鸚鵡而差大,金目觜距,皆淡紅色,羽毛殷 赤如腥血,警慧動人。」

《指月錄》:漳州羅漢院桂琛禪師,問僧:「甚處來?」曰:「秦州。」 師曰:「將得甚麼物來?」曰:「不將物來。」師曰:「為甚麼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