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2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云「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故上傳曰「六尺以上曰馬。」此駒以次差之,故知五尺以上也。五尺以上,即六尺以下,故《株林》箋云「六尺以下曰駒」是也。《輈人》注國馬,謂種、戎、齊、道,高八尺,田馬高七尺,駑馬高六尺,即廋人三等,龍、騋、馬是也。何休注《公羊》云「七尺以上曰龍」,不合《周禮》也。朱注:「駒」,馬之小者。

《鄘風定之方中》

「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馬七尺以上曰「騋。」國馬之制: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三千四百五十六匹。邦國六閑,馬四種,千二百九十六匹。衛之先君,兼邶鄘而有之,而馬數過禮制。今文公滅而復興,徙而能富,馬有三千,雖非禮制,國人美之。正義「七尺曰騋」,《廋人》文也。此三千,言其總數。國馬供用,牝牡俱有,或七尺、六尺,舉騋牝以互見,知非直牝而七尺,有三千者。《輈人職》註云:「國馬謂種馬、戎馬、齊馬、道馬高八尺,田馬七尺,駑馬六尺。」此天子國馬有三等,則諸侯國馬之制不一等,明不獨七尺也。乘車、兵車及田車,高下各有度,則諸侯亦齊道高八尺,田馬高七尺,駑馬高六尺,獨言「騋馬」者,舉中言之。朱注《記》曰: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今言騋牝之眾如此,則生息之蕃可見,而衛國之富亦可知矣,此章又要其終而言也。

《鄘風干旄》

良馬四之, 良馬五之, 良馬六之。

正義凡馬,士駕二,《既夕禮》云「公賵以兩馬」是也。大夫以上駕四,四馬則八轡矣。驂馬五轡者,御車之法,驂馬內轡納於觖,唯執其外轡耳。驂馬,馬執一轡,服馬則二轡俱執之,所謂六轡在手也。此經有四之、五之。六之、四之,謂服馬之四轡也。加一驂馬益一轡,故言五之也。又加一驂,更益一轡,故六之也。據上四之為服馬,「此加一驂乃有五,故言五轡」也。王肅云:「古者一轅之車,駕三馬則五轡,其大夫皆一轅車。夏后氏駕兩,謂之麗;殷益以一騑,謂之驂。周人又益一騑,謂之駟。本從一驂而來,亦謂之驂。《經》言驂則三馬之名。」又孔晁云:「作者歷言三王之法。」此似述傳,非毛旨也。何則?馬以引重,左右當均,一轅車以兩馬為「服,傍以一馬驂之,則偏而不調,非人情也。」《株林》曰:「乘我乘駒。」《傳》曰:「大夫乘駒。」則毛以大夫亦駕四也。且殷之制亦駕四,故王基云:「《商頌》曰:『約軝錯衡,八鸞鏘鏘』。是則殷駕四,不駕三也。」《又異義》:「天子駕數,《易孟京春秋公羊》說天子駕六」,《毛詩》說:「天子至大夫同駕四,士駕二。《詩》云:『四騵彭彭,武王所乘,龍旂』」承祀,六轡耳耳,魯僖所乘。四牡騑騑,周道倭遲,大夫所乘。謹按《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與卿同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說與《易》《春秋》同,互之文也。《周禮》:校人「掌王馬之政,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四馬為乘。此一圉者掌一馬,而一師監之也。《尚書顧命》:「諸侯入應門,皆布乘黃」朱,言獻四黃馬朱鬣也。既實周天子駕六校人則何不以馬與?圉以六為數?《顧命》諸侯何以不獻六馬?《王度記》曰:「大夫駕三。」經傳無所言,是自古無駕三之制也。朱注《四》之「兩服」、「兩驂」,凡四馬以載之也;五之五馬,言其盛也;六之六馬,極其盛而言也。大全朱子曰:「五六取協韻耳,亦極言其車馬之盛,位高勢重,而能降屈於賢者也。」

《衛風碩人》

四牡有驕,朱幩鑣鑣。

朱注四牡,車之四馬,驕壯貌。幩,鑣飾也。鑣者,馬銜外鐵,人君以朱纏之也。鑣,鑣,盛也。大全廬陵羅氏曰:鑣,一名扇汗,又曰「排沫。」《爾雅》謂之钀。

《鄭風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

朱注「《車》衡外兩馬曰驂。」「如舞」,謂諧和中節,皆言御之善也。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鴈行。

朱注《乘黃》,四馬皆黃也。衡下夾轅兩馬曰服。襄,駕也。馬之上者為上駕,猶言上駟也。《鴈行》者,驂少次服後,如鴈行也。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

朱注《驪白雜毛》曰:「鴇,今所謂烏驄也。齊首如手,兩服並首在前,而兩驂在旁,稍次其後,如人之兩手也。」

《齊風載驅》

四驪濟濟,垂轡濔濔。

朱注「驪馬」,黑色也。

《秦風車鄰》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朱注白顛:額有白毛,今謂之「的顙。」大全孔氏曰:「的,白也;顙,額也;今之戴星馬。」臨川王氏曰:「白顛,蓋名馬,驊騮、盜驪、赤兔、的顱之稱。」

《駟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