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3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初冥然不自覺死,至食頃乃悟,而頭在臍上,方始心 惋,遂以手力扶頭,還附頸,須臾復落,悶絕如初,久之 方蘇。正頸之後,以髮分繫兩畔,乃能起坐。心亦茫然」, 不知自免,而所乘馬初不離穆。穆起坐,馬亦來止其 前,穆扶得立,左膊髮解,頭墜懷中,夜後方蘇。繫髮正 首之後,穆心念「馬臥方可得上。」馬忽橫伏穆前,因得 上馬,馬亦隨之起,載穆東南行,穆兩手附兩頰。馬行 四十里,穆麾下散卒十餘人群行,亦便路求穆見之, 扶寄村舍。其地去賊界四十餘里,眾心洶懼,遂載還 旻軍。軍城尋為賊所圍,穆于城中養病,二百餘日方 愈。

《舊唐書五行志》:「建中四年五月,滑州馬生角。」

《侯鯖錄》:唐興元間,有知馬者曰李幼清,暇日過馬肆, 見一悍馬結繅交絡其頭,二力士以木乂其頤,三四 人執撾而從之,馬氣色如將噬人,有不可馭之狀。幼 清迫而察之,訊於主者曰:「馬惡無不具也,將貨焉,惟 其所酬耳。」幼清以三百萬易之,馬主慚其多。既而聚 觀者數百輩,詰幼清,幼清曰:「此馬氣色駿異,骨體德」 度,了非凡馬。主者不知,俾雜駑輩,槽棧敗壞,糞穢狼 藉,刷滌不時,芻秣不適,蹄齧蹂奮,蹇跂唐突,志性鬱 塞,終不得伸,久無所賴,發為狂躁,則無不為也。既晡, 觀者少間,乃別市一新絡頭。幼清自侍,徐而語之曰: 「爾才性不為人知,吾為易是繅結穢雜之物,馬彌耳 引首。」幼清自負其知,乃湯沐剪刷,別其槽棧,異其芻 秣。數日而神氣小變,踰月而大變,志性如君子,步驟 如俊乂,嘶如龍,顏如鳳,乃天下之駿乘也。

《唐國史補》:德宗幸梁洋,唯御騅馬號「望雲騅」者。駕還 京,飼以一品料,暇日牽而視之,至必長鳴四顧,若感 恩之狀。後老死飛龍廄中,貴戚多圖寫之。

《杜陽雜編》:上西幸,有二馬,一號神智驄,一號如意騮, 皆耳中有毛,引之可長一尺,而進退緩急皆如上意, 故謂之「功臣。」一日,花木方春,上欲幸諸苑,內廄控馬 侍者進瑞鞭,上指二駿,語近臣曰:「昔朕西幸有二駿, 謂之二絕。今獲此鞭,可謂三絕矣。」遂命酒飲之,左右 引翼而去。因吟曰:「鴛鴦赭白齒新齊,晚日花間落碧」 蹄。玉勒乍迴初噴沫,金鞭欲下不成嘶。

上好神仙不死之術,而方士田佐元、僧大通皆令入 宮禁,以鍊石為名。時有處士伊祁《元解》,縝髮童顏,氣 息香潔,常乘一黃牝馬,纔高三尺,不啗芻粟,但飲醇 酹,不施韁勒,唯以青氈藉其背。常遊歷青、兗間,若與 人款曲語話,千百年事皆如目擊。

《唐書李晟傳》:晟子愿,少謙謹。晟立功時,諸子未官,宰 相以聞,即日召授太子賓客、上柱國。故事,柱國門列 㦸,遂父子皆賜。元和初,領夏綏銀宥節度使,政簡而 嚴。部有失馬者,愿署牒於道,以金購之。三日失馬,并 良馬一繫柱下,且曰:「逸而至,不告,罪當死,謹以良馬 贖。」愿歸失馬,而縱其良。境內肅然。

《柳公綽傳》:公綽廄馬害圉人,公綽殺之。或言良馬可 愛,曰:「安有良馬而害人乎?」

《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四年三月,以旱省飛龍廄馬。」 《嘉話錄》:「蔡之將破,有馬生牛蹄者。」

《全唐詩話》:樂天求馬,裴度贈以馬,因戲云:「君若有心 求逸足,我還留意在名姝。」引妾換馬之事,樂天答曰: 「安石風流無奈何,欲將赤驥換青娥。不辭便送東山 去,臨老何人與唱歌。」

《唐書李賀傳》:「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 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

《酉陽雜俎》:「龜茲國,元日鬥牛馬駝為戲。七日觀勝負, 以占一年羊馬減耗繁息也。」

馬,《俱位》國以馬種蒔,《大食》國馬解人語。

俱德建國鳥滸河中灘派中有火。請幫助識別此字。祠。《相傳》請幫助識別此字。神本 自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請幫助識別此字。祠內無象, 于大屋下置大小爐舍,簷向西,人向東禮。有一銅馬, 大如馬,國人言「自天下屈前腳在空中,而對神立,後 腳入土。」自古數有穿視者,深數十丈,竟不及其蹄。西 域以五月為歲,每歲日鳥滸河中有馬出,其色如金, 與此銅馬嘶相應,俄復入水。近有《大食王》,不信入。請幫助識別此字。 祠,將壞之,忽有火燒其兵,遂不敢毀。

鄯善之東,龍城之西南,地廣千里,皆為鹽田,行人所 經,牛馬皆布氈臥焉。

《因話錄》:「太和初,王潛為荊南節度使。無故有白馬馳 入府門而斃,僵臥塞塗,是歲潛卒。」此近馬禍也。 《餘干縣志》:「文宗太和初,五彩山吳遹嘗洗馬於陂。一 日風雨晦暝,群馬奔逸,一牝與龍交。明年生赤駒,高 九尺,長一丈,日行千里,遹獻之。」

《舊唐書五行志》:「太和九年八月,易定監軍小將家馬 因飲水吐出珠寶一,獻之。」

《因話錄》:相國令狐楚自河陽徵入,至閿鄉,暴風,有裨 將飼官馬在逆旅,屋毀馬斃,到京,公旋大拜,時魏義 通以檢校常侍代鎮三城,裨將當還,緣馬死,懼帥之 責,以狀請一字為押,公援筆判曰:「廄焚魯國,先師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