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螺乃大慚,掩面而入水。
蚌部藝文二〈詩〉
《詠螺蚌》宋·謝惠連
輕羽不高翔,自用絓網羅。纖鱗惑芳餌,故為釣所加。 螺蚌非有心,沉跡在泥沙。文無雕飾用,味非鼎俎和。
《題蘇漢臣鷸蚌圖》明·侯恪
秋風瑟瑟蘆花白,秋山如洗澗泉碧。夕陽遠掛楓樹 林,鷸蚌無心相逼迫。蓑衣漁子下垂綸,卻看手取如 有神。人生萬事皆如此,誰為此圖蘇漢臣?
蚌部紀事
《書經·禹貢》:「淮夷蠙珠暨魚。」〈正義〉蠙是「蚌」之別名。 《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 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 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 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 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 為漁父也,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拾遺記》:「昭王坐握日之臺,參雲上可捫日。時有黑烏 白頭,集王之所,銜洞光之珠,圓徑一尺,此珠色黑如 漆,懸照於室內,百神不能隱其精靈。此珠出陰泉之 底,陰泉在寒山之北,圓水之中,言水波常圓轉而流 也。有黑蚌飛翔來去於五岳之上。昔黃帝時,務成子 遊寒山之嶺,得黑蚌在高崖之上,故知黑蚌能飛矣。」 至燕昭王時,有國獻於昭王,王取瑤漳之水,洗其沙 泥,乃嗟嘆曰:「自懸日月以來,見黑蚌生珠已八九十, 遇此蚌千歲一生珠也。」珠漸輕細,昭王常懷此珠,當 隆暑之月,體自輕涼,號曰銷暑招涼之珠也。
《南方林邑》有大蚌盈車,明珠至寸,不以為貴,國人不 採。
《汝南先賢傳》:「周燮好潛養靖志,唯典籍是樂。有先人 草廬於東坑,其下有陂,魚蚌生焉,非身所耕漁,則不 食也。」
《晉書夏統傳》:「統幼孤貧,養親以孝聞。每採梠求食,星 行夜歸,或至海邊拘。」�《𧑅》以資養。〈�音㘅。蚌屬。〉 《荊州記》:「馬牧城東三里有蚌城,相傳云饑民結侶採 蚌,止憩其中,故因為名。」又云:「城隨洲勢上大尖,其形 似蚌,故有蚌號。」
《在窮記》:袁彖贈庾翼蜯硯。 《陳書。武帝本紀》:「帝雅尚恭儉,膳不過數品,私享曲宴, 皆用瓦器蚌盤。」
《三國典略》:「周天和元年夏,齊冀州人於蚌蛤中得瑤 環一隻。」
《大唐新語》:「麟德中,封禪,用取明水。李敬真於八九月 取蛤蚌一尺二寸者,依法試之,至半夜,得水四五斗。」 《江西通志》:「蠙洲在饒州府城西北,唐時有大蚌產珠, 因名。」
《廣州書跋李後主下》「屬州責蚌醬供宗廟,恐滋味。」� 〈作冉切〉�〈而琰切〉味薄也。其下惶懼不敢寧。 《岳陽風土記》:「洞庭湖中舊有蚌,其大如半席。夜深側 立一殼,乘風往來煙波間中,吐巨珠與月相射,漁者 百端取之,終莫可得,近久不見。」
《文昌雜錄》:禮部侍郎李常曰:「少監孫莘老莊居在高 郵河邊。嘗一夕陰晦,莊客報河中珠現,同數人至水 際,見微有光彩。俄而光明如月,陰霧中人面相睹。忽 見蚌蛤如蘆席大,一殼浮水上,一殼如張帆狀,其疾 如風。舟子航小艇逐之,終不可及,既遠乃沒。」
《藝苑雌黃》:「大觀中,吳郡邵宗益剖蚌將食,中有珠現 羅漢像,偏袒右肩,矯首左顧,衣紋畢具,僧俗創見,遂 奉以歸慈感寺。寺臨溪流,建炎中,憲使楊應誠與客 傳玩之次,不覺越檻躍入水中,亟禱佛求之,於煙波 渺茫之中,一索而獲。葉少蘊、曾公袞皆有詩贊之。」 《老學菴筆記》:「處士李璞居壽春,一日登樓,見淮灘雷 雨」中一龍騰起。雨霽,行灘上,得一蚌頗大。偶拾視之, 其中有龍蟠之跡,宛然,鱗鬣爪角悉具。
《癸辛雜識》:「壽春縣灘上有一蚌,其中有龍蟠之跡,以 為絕異。」余嘗於楊氏勤有堂見其亦類此,疑即壽春 之物。既而鄰邸有客人持一蚌殼求售,其中儼然一 蛇身,纍纍若貫珠。乃知天壤間每有奇事。
《桂海蟲魚志》:「珠出合浦海中有珠池,蜑戶投水,採蚌 取之,歲有豐耗,多得謂之珠熟。相傳海底有處所如 城郭,大蚌居其中,有怪物守之,不可近。蚌之細碎蔓 延於外者,始得而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