朮圖四
舒州朮
歙州朮
{{{2}}}
《爾雅》
《釋草》
朮,山薊。
〈註〉《本草》云:「朮,一名山薊。」今朮似薊,而生山中。
楊枹薊。
〈註〉似薊而肥大,今呼之「馬薊。」〈疏〉此辨薊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即名薊,生山中者一名朮。《本草》云:「一名山薊,一名山薑,一名山連。」陶註云:「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甜而少膏;赤朮葉細小,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於眾者,名楊枹薊,今呼之馬薊。」
《山海經》
《中山經》
《首山》,其草多𦬸莞, 堯山,其草多𦬸, 《女几之山》,其草多菊𦬸。
《淮南畢萬術》
《朮草》
朮草者,山之精也,結陰陽精氣,服之令人長生絕穀, 致神仙。故《神農藥經》曰:「子欲長生,當服山精。子欲輕 翔,當服山薑。」
《嵇含南方草木狀》
《乞力伽》
藥有乞力伽朮也,瀕海所產,一根有至數斤者。《劉涓 子》取以作煎,令可丸,餌之長生。
《徐光啟農政全書》
《蒼朮考》
一名「山薊」,一名「山薑」,一名「山連」,一名「山精。」生鄭山、漢 中山谷。今近郡山谷,亦有嵩山、茅山者佳。苗淡青色, 高二、三尺,莖作蒿。《葉抪》莖而生稍葉似棠葉腳。葉 有三五叉,皆有鋸齒小刺,開花深碧色,亦似刺薊花, 或有黃白花者,根長如指大而肥,實皮黑,茶褐色。味 苦甘。一云「味甘辛性溫無毒。防風、地榆為之使。」
救飢
《採根》,去黑皮,薄切,浸二三宿,去苦味,煮熟食。亦可作 煎。
《本草綱目》
朮釋名
李時珍曰:按:《六書本義》,「朮」字篆文,象其根榦枝葉之 形。《吳普本草》一名山芥,一名天薊,因其葉似薊而味 似薑、芥也。西域謂之乞力伽,故《外臺祕要》有乞力伽 散。揚州之域多種白朮,其狀如枹,故有楊枹及枹薊 之名,今人謂之吳朮是也。枹乃鼓槌之名。古方二朮 通用,後人始有蒼朮之分,詳見下。
集解
《別錄》曰:「朮,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 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鄭山,即南鄭也。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 山者為勝。十一月、十二月采者好,多脂膏而甘,其苗 可作飲,甚香美。朮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 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 膏,可作煎用。東境朮大而無氣烈,不任用。今市人賣 者,皆以米粉塗令白,非自然矣。用時宜刮去之。」 蘇頌曰:「朮,今處處有之,以茅山、嵩山者為佳。春生苗, 青色無椏。莖作蒿榦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 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色者。入伏後結子, 至秋而苗枯。根似薑,而旁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 有膏液,紫色。其根乾濕並通用。陶隱居言朮有二種, 則《爾雅》所謂枹薊,即白朮也。」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 高山岡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 紅數色。根作椏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乾用,以 大塊紫花為勝。古方所用朮者,皆白朮也。
寇宗奭曰:「蒼朮長如大小指,肥實,皮色褐,其氣味辛 烈,須米泔浸洗,去皮用。白朮粗促,色微褐,其氣亦微 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經》止言朮,不分蒼、白二種,亦 宜兩審。
李時珍曰:蒼朮,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 其葉抱莖而生,稍間葉似棠梨葉,其腳下葉有三、五 叉,背有鋸齒小刺,根如老薑之狀,蒼黑色,肉白,有油 膏。白朮,枹薊也,吳、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蒔,一年即稠 嫩,苗可茹,葉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狀如鼓槌。亦有 大如拳者。彼人剖開暴乾,謂之削朮,亦曰「片朮。」陳自